欢迎光临平顶山市统计局门户网站!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
文章添加时间: 2017-09-14     文章点击数:

2014年,为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速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我市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及增长速度等发展类指标作为定量考核的依据。一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效如何,本文从统计视觉加以分析总结,提出建议供参考。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就

2014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高新技术产业(含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1.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7.4%,完成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规模均迈上700亿元台阶,分别达到726.4亿元和709.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7.1%16.9%。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比重提升,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促进工业结构继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所改善。

(一)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引领工业经济发展

2014年,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7%,高于全省高新技术增速5.3个百分点,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12.1个百分点,比2013年增速提高10.4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7%,拉动工业增速5.4百分点。从全年运行态势看,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3.7%,上半年提高至18.8%,前三季度回调到18.2%,全年加速增长到22.7%,呈现震荡回升,稳步走高态势。

(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升,促进工业结构优化

随着国家和省各项鼓励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逐步实施,我市亦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7.4%,比重比上年提升3.7个百分点。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拉动下,工业内部结构发生积极变化,涉煤产业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非煤产业比重提升2.5个百分点;六大高载能行业比重下降3.1个百分点,轻工业比重提升0.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比重提升3.5个百分点。

(三)退城进园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向县域发展延伸

   随着产业聚集区的加速发展,企业退城进园步伐加快。在产业聚集区的项目摆放上,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注重了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筛选引进,促使高新技术产业正逐步由市区向县域发展延伸。2014年,市区(含石龙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1.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31.8%,比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五县(含舞钢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0.3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68.2%,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其中新华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4%,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卫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为14.2%,下降2.1个百分点;湛河区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为11.2%,下降1.4个百分点;宝丰县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为12.1%,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郏县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为17.6%,提高1.7个百分点;鲁山县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为5.7%,提高0.5个百分点。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劲增强

2014年,我市新入规模以上库的高新技术企业14家,占全市新增企业的一半以上,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6.5亿元,拉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4.8个百分点。其中河南尧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9月份新入库规上工业企业,设计年生产触控显示模组1100万片,预计年产值可达20亿元,2014年仅实现工业总产值5.8亿元;宝丰县翔隆不锈钢有限公司是6月份新入库规上工业企业,设计能力150万吨,预计年产值20亿元,2014年企业边建设边生产仅完成工业总产值3亿元。这些新增企业基数小,生产能力利用率在2014年均没有正常发挥,由于新增企业的拉动,使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劲增强。

二、主要矛盾和问题

受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影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依然面临较大压力,外向度不高、结构不优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如何破解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仍是当务之急。

 (一)高新技术认证企业偏少,占比偏低

2014年末,全市(不含汝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8家,涉及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共171家,占26.8%,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7.4%,与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占比(30.5%)比较仍然偏低,其中经过科技部门认证的高新技术工业企业3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7%,相对亦偏少。

(二)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从高新技术制造业结构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材料技术,而在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等行业比重偏小。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72亿元,同比增长27.6%,增速高于全市规上工业17个百分点,占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比重为50.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新材料技术产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46.5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高于全市规上工业10.3个百分点,占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比重为32.9%,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以上两个行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80%以上。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6亿元,同比增长19.4%,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8.8个百分点,占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比重达到8.9%,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新能源与节能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5亿元,同比增长0.5%,低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10.1个百分点,占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比重达到5.3%,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亿元,同比增长3576.5%,主要是新增企业拉动,占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比重达到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资源与环境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亿元,同比增长39.2%,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28.6个百分点,占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比重达到0.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分县(市)区看,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郏县、舞钢市、鲁山县、叶县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高于全市,新华区和石龙区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明显偏低。2014年,郏县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4亿元,同比增长37.7%,占郏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1.9%,比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拉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3.8个百分点;舞钢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8.4亿元,同比增长20.2%,占舞钢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3.3%,比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拉动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8.5个百分点;鲁山县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2亿元,同比增长29.4%,占该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比同期提高6.1个百分点,拉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4个百分点;叶县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4.8亿元,同比增长16.2%,占该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7.3%,比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拉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4个百分点。石龙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5亿元,同比增长4.8%,占该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比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仅拉动该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2个百分点;新华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8亿元,同比增长12.9%,占该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9%,比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仅拉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9个百分点。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市高新产业发展要突出“稳中求快,快中求好,好中求优”的发展思路:在保持高新技术产业总体稳健发展的基础上,推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打造一批优势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和可持续性。

(一)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认证

要充分立足市情,不断完善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充分挥平顶山自身科技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战略新兴产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转变。要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条的延伸,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现产业集群的高端化和特色化发展。要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在产品、工艺和技术方面的开发和应用能力。下一步,要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认证工作,做大做强我市工业经济的‘硬脊梁’,全面推进制造业的规模扩张和转型升级。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平顶山市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煤炭、电力、建材等行业一直以来是我市工业的重要支撑,2014年全市能源原材料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8%,比同期下降4.1个百分点。但是,传统产业层次依然偏低、产业链条偏短、创新水平不高、能源资源消耗大、部分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此,只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才能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平顶山工业的升级版。一是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禀赋为基础,根据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选准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努力培育传统产业纵深发展,加长产业链发展的新优势,使传统产业继续焕发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继续为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二是推动中小企业“凤凰涅槃、腾笼换鸟”,逐步从资源、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传统产业,转入到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端、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

(三)着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向产业集聚区聚集

  以产业集聚区为抓手,优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环境,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注重“招商选资”工作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倾斜,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建设步伐,促进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合理流动,有效引导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聚;构建多层次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渠道,鼓励创业投资,健全风险担保机制、信用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以我们的优势产业为基础,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不断提高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向我市转移,鼓励和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