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统计局门户网站!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平顶山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文章添加时间: 2016-10-18     文章点击数:

内容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循环经济理论入手,利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平顶山  循环经济  研究

平顶山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凭借丰富的矿藏资源,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开采加工工业为主,煤炭、钢铁、电力、纺织、化工等工业综合发展的资源型经济城市。由于长期延续高度依赖煤炭资源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加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平顶山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并且未来的发展战略也必然会受到资源枯竭和产业转型问题的挑战。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因此,平顶山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科学跨越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1]是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所构成的物质闭路循环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循环模式转变。

(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和运行过程,结合现有指标体系和统计数据资料的情况,构建层次清晰、目标明确、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总体指标体系[2],从而较为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资源利用的节约程度及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水平,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目标层是最高层,是循环经济建设的总体状况和发展水平,准则层的设置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减量化指标和再循环指标,每类指标又分别确定若干个评价目标,再根据不同的目标设立终极指标。

    二、平顶山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平顶山依靠政策完善、管理体制改革、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园区示范带动,经济水平、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生态环境保护等各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初见成效。以2010年为基数,按照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对“十二五”期间平顶山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和分类指数进行实际测算,结果见表1、图1。

表1 2011-2015年平顶山市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和分类指数

年份

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指数

经济发展

指数

生态环境

指数

减量化

指数

再循环

指数

2010年

100

100

100

100

100

2011年

103.9

107.6

103.7

102.4

104.0

2012年

104.2

107.7

103.7

102.5

105.1

2013年

104.3

108.0

103.4

102.5

105.7

2014年

105.5

110.1

103.4

102.7

109.4

2015年

107.9

113.4

102.9

103.1

117.5

  

图1  2011-2015年平顶山市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和分类指数

    (一)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从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看,平顶山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以2010年为基期,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为1002015年达到107.9,比2010年增长7.9%,年均增长1.5%。从各部分指标体系发展看,再循环指标体系是四大类指标体系中发展最快的,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次之。

(二)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  

2015年,平顶山人均GDP 达到33217元/人,2011年-2015年年均增长5.3%;人均财政收入3369元/人,年均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7.1%,年均增长2.3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6.9%,年均下降3.4个百分点;城市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0.8%,年均增长0.1个百分点。先将这些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变换成无量纲的指数化数值,再根据利用熵值法计算得出的权重系数,计算出2015年经济发展指数为113.4,比2010年增长13.4%,年均增长2.6%。   

(三)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2015年,平顶山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7%,2011年-2015年年均增长0.5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8平方米/人,年均下降0.7%;水域功能达标率58.4%,年均下降9.2个百分点;空气质量达标率36.4%,年均下降10.3个百分点。由这些指标计算出2015年平顶山生态环境指数为102.9,比2010年增长2.9%,年均增长0.6%。

(四)能源资源消耗逐步回落,废物污染物排放逐步减少

2015年,平顶山单位GDP能耗0.6873吨标准煤/万元 ,2011年-2015年年均下降5.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5万吨,年均下降3.2%;氨氮排放量0.7万吨,年均下降3.2%;二氧化硫排放量9.0万吨,年均下降2.6%;氮氧化物排放量7.1万吨,年均下降4.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41.4吨/万元,年均下降3.0%;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7.7吨/万元,年均下降5.9%;单位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量3.0吨/万元,年均增长7.0%;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气排放量5.5吨/万元,年均增长9.2%。由这些指标计算出2015年减量化指数为103.1,比2010年增长3.1%,年均增长0.6%。

(五)再循环成效显著  2015年,平顶山能源回收利用率4.3%,年均增长0.8%;工业废固综合利用率94.2%,年均增长0.9%;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5.1%,年均增长0.6%。由这些指标计算出2015年再循环指数为117.5,比2010年增长17.5%,年均增长3.3%。

三、平顶山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2015年,平顶山三次产业的比例为9.7:53.2:37.1,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56.9%,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面仍未根本转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同时,存在法规、政策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二)“循环不经济”现象仍存在  

从微观领域看,当前不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只能做到循环起来,却很难发展经济,比如在一些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等项目上,成本远远高于收益,导致企业内部“发展线性经济合算,发展循环经济吃亏”,即出现“循环不经济”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下,企业不愿加大循环经济投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逐渐减弱,发展循环经济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逐渐突显。

(三)产业链条短  

目前平顶山市的工业产品大多是粗加工的初级产品,均处于生产链条的上游或中游偏上位置,产业链条短。同时,部分园区在吸引企业入园时过于追求企业数量,而忽略了企业之间的相互渗透性和关联性,导致园区内部无法形成有效的上下游产业链,产业链过多、过短、过细的问题依然存在,园区企业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循环效应难以产生。

    (四)行业协作少

    行业间各自为战,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大部分企业也都在内部进行循环,呈单线式发展,产业链条较短,链条上科技含量不高,链条的稳定性和柔性较弱,没有形成高度关联和有效互补的循环经济链网体系,存在企业内部循环多,企业之间循环少,纵向循环多、横向循环少等问题,产业链条的充分延伸和拓展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五)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多数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比较落后,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处理率都比较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力度不够,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四、对策与建议

(一)发展循环经济应转变思想观念  

要充分考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的观念,树立新的经济增长观,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彻底转变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狭隘观念,通过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逐步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应完善体制和机制  

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实施,对循环经济项目在产业政策上政府予以优先支持,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和可再生能源等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对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研发项目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同时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标准体系

(三)发展循环经济应多项措施并举

    一是明确工作责任,完善考评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制。各部门要依据各自的职能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落实目标、进度和责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绩效考评机制,对主要经济指标、主要工作措施落实制定切实可靠的考评办法,实行严格的奖罚措施。

二是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发挥产业集聚和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低碳产业,着力降低高耗能行业比重。要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以服务业带动工业和就业结构合理化,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三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领域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逐步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各种废物,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向规模化、连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加强资源开采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加强煤层气等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利用。

四是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要通过试点,提出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要实施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鼓励产业集聚发展、链式发展,推进企业间、行业间共生耦合,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五是发展循环型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推动工农业复合,推进农、林、牧、渔业之间的循环链接,将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走生态环保之路,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农业的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生产高效化、庭院经济立体化、家居生活清洁化。

六是完善产业链,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要依托平顶山市煤炭、电力、铁矿和盐矿等资源优势,着力完善煤炭、煤化工、盐化工、钢铁、电力和有色循环型产业链,促进产业内部、产业之间以及产业与社会之间的耦合共生,构建资源高效利用的循环型工业体系。企业内部要实现生产工序和流程之间的物料循环,促进源头减量,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

    七是抓好重点领域,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以资源消耗较大的零售批发、住宿餐饮、物流为重点,推进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以及与其他产业耦合发展,减少废物排放,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发展循环型服务业。

    八是强化宣传普及,构建循环型社会。要通过新闻网络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基本常识和技巧,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建设,树立循环利用意识和绿色消费的理念,自觉节约资源,自觉制止、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形成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2] 国家统计局能源司课题组《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5年

[3]数据来源:《平顶山统计年鉴》 平顶山统计局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