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统计局门户网站!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平顶山市工业经济“十一五”的成就与反思
文章添加时间: 2017-09-14     文章点击数:

“十一五”时期是平顶山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平台的五年,也是工业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五年,也是工业经济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奋力前行的五年;是平顶山市战胜重重困难,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也是平顶山市探索转型发展道路、加快科学发展步伐的五年。

五年间,平顶山市工业经济不仅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安全生产约束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考验,而且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全市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的主要推动力量,在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也迈出了令人欣喜的步伐,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一五”期间,平顶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工业)经济年均增长18.5%,较“十五”期间加快0.6个百分点。五年间,平顶山市工业经济一年一个台阶,总量连续突破300亿、500亿、600亿元大关,达到了2010年的669.6亿元,迈上了新的发展平台。截止“十一五”末的2010年年底,平顶山市全部工业增加值821.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310.8亿元)的62.6%,比“十五”末提高6.2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9.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1%,比“十五”末提高15.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在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更加稳固。

一、“十一五”开局的基础和环境情况

(一)工业经济的家底:工业企业单位数

截止“十五”末期,平顶山市共有工业企业411家,其中大中型企业53家。工业企业单位数占全省(10867家)的3.8%,其中大中型企业单位数占全省(1047家)的5.1%。工业企业单位数在全省18个省辖市排第13位,其中大中型企业单位数排第8位。

(二)工业经济的规模:主要指标的总量、速度、比重和位次

1.工业增加值:“十五”末的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00.1亿元,同比增长23.6%。工业增加值占全省(3200.2亿元)的6.3%,总量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排第7位,增速排第12位。

2.主营业务收入:“十五”末的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4.9亿元,同比增长32.6%。收入占全省(10114.2亿元)的5.3%,在全省排第10位。

3.利税总额:“十五”末的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共实现利税74.1亿元,同比增长59.4%。利税占全省(1205.7亿元)的6.1%,在全省排第7位。

4.资产总计:“十五”末的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资产总计625亿元,占全省(9158.0亿元)的6.8%,在全省排第4位。

(三)工业经济的结构:组成和比例

1.从轻重工业看:截止“十五”末,轻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11.3%,重工业占全市的88.7%,平顶山市的工业经济偏向于重工业。

2.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的58.0%13.8%28.2%,大型企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据主导。

3.从经济类型看: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的69.1%,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的30.9%。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明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4.从行业结构看:涉煤行业增加值比重占全市的45.6%,装备制造业仅占全市的9.2%。七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高达79.2%。行业结构过于偏向高耗能的涉煤和原材料加工行业,制造业有待发展。

(四)工业经济的空间布局:县区工业经济的基本情况

1.市直工业企业一支独大:受计划经济时代投资主体和管理权限等因素的制约,“十五”期间我市一直保留着市直工业企业,截止“十五”末期,市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52.6%,占据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

2.县域工业规模偏小:全市下辖42市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36.6%,而城市区工业增加值占63.4%,全市5家大型企业中,只有1家在舞钢市,其他均在市区。

3.县域工业投入不足:42市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96.9亿元,占全市的31.5%。其中,舞钢和汝州两市资产总计125.6亿元,占全市的20.1%,其余4县仅占全市的11.4%

4.县域工业财税贡献有限:42市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2.6亿元,其中税金13.5亿元,税金占全市的36.8%

(五)工业经济的运行环境:政策、措施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平顶山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在中原率先崛起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已步入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旺盛,东部沿海资本向中西部流动逐步加快,加之煤、盐、铁、水等自然资源富集,为平顶山市加快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市委市政府经济工作部门合力分析了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和平顶山市的发展条件后,形成和制定了《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工业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进行了详细规划。2006年出台了《平项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重点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并在后来的几年连年表彰奖励当年先进重点工业企业。2008年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2009年为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工作的领导,强化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配置和应急管理, 市政府又发出了《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平顶山市工业经济运行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平顶山市工业经济运行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平顶山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企业集群迅速扩容:

1.企业单位数翻番:截止“十一五”末,全市共有企业1001家,比2005年底(411家)增加590家,增长143.6%,比同时期全省单位数增加幅度高55.1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企业95家,比2005年底(53家)增加42家,增长79.2%

2.比重提升:“十一五”末,全市工业企业单位数占全省(20487家)的4.9%,比重较“十五”末提升1.1个百分点。

3.位次前移:全市工业企业单位数在全省18个省辖市排第12位,较“十五”末前移1位。

(二)工业规模不断壮大:

1.工业增加值:“十一五”末的2010年,全市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669.6亿元,同比增长15.0%。工业增加值占全省(9901.5亿元)的6.8%,比“十五”末提高0.5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排第5位,比“十五”末前进2位。

2.主营业务收入:“十一五”末,全市工业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11亿元,占全省(36163亿元)的5.6%,在全省排第8位,比“十五”末前进2位。收入总量较“十五”末增长275.9%,高于全省18.4个百分点。

3.利税总额:“十一五”末,全市工业企业共实现利税236.6亿元,占全省(4928.5亿元)的4.8%。利税总额较“十五”末增长219.5%

4.资产总计:“十一五”末,全市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879.1亿元,占全省(23467.4亿元)的8%,比“十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3位,比“十五”末前进1位。

(三)工业结构持续改善:

1.从轻重工业看:截止“十一五”末,轻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12.7%,重工业占全市的87.3%,轻工业比重较“十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

2.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增加值占全市的30%,较“十五”末(58.0%)下降28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占全市的21.6%,较“十五”末(13.8%)提高7.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占全市的48.4%,较“十五”末(28.2%)提高20.2个百分点。规模结构渐趋合理,中小型企业比重提升,有助于增加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工业经济多元化发展,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3.从经济类型看: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的51.4%,较“十五”末(30.9%)提高20.5个百分点,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的48.6%,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大力发展。

4.从行业结构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12.2%,较“十五”末(9.2%)提高3个百分点。七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由“十五”末的79.2%下降至74.1%,下降了5.1个百分点。

(四)产能规模跨越发展

“十一五”时期,平顶山市对“四小”(小水泥、小火电、小炼焦和小锅炉)企业,实行了“上大压小、以大代小”的政策。全市先后共关停小火电机组46.95万千瓦;拆除实心粘土砖窑厂361个;淘汰立窑水泥落后产能600万吨、钢铁落后产能11万吨、小炼焦落后产能105万吨、小耐火材料落后产能7万吨、小造纸落后产能5万吨。

2006年,平东热电2×21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投产,替代了原来的5台发电机组,发电能力提高一倍,而环境污染只相当于原来的1/202007年,舞钢公司新百万吨宽厚板项目正式投产,其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舞钢公司。姚电公司2×60万千瓦项目投产,年发电能力从120万千瓦扩到240万千瓦。尼龙66、氯碱和PVC产能分别由当初的10万吨增至30万吨、25万吨和25万吨。天瑞集团也抓紧时机,上马了多条日产5000吨的干法水泥生产线。2010年精煤、钢材、水泥、烧碱、树脂、饮料酒产量较2005年底均翻一番,焦炭、发电量、粗钢、纱和合成纤维产量也大幅增长。

 产 品 名 称

 单 位

“十五”末

“十一五”末

增长(%

     

   万吨  

3995.2

5271.8

32.0

洗精煤   

   万吨  

974.0

3010.7

209.1

     

   万吨  

354.8

651.6

83.7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114.7

190.7

66.3

          

   万吨  

150.2

276.8

84.3

     

   万吨  

127.8

285.0

123.0

     

   万吨  

545.1

1120.7

105.6

化肥(折纯量)   

   万吨  

17.7

16.2

-8.7

尿      

   万吨  

13.8

12.5

-9.4

     

   万吨  

5.6

41.6

636.8

锦纶帘子布   

   万吨  

3.9

4.7

22.0

        

   万吨  

6.6

13.0

97.2

        

   万米  

6079.6

4919.7

-19.1

饮料酒   

    万千升   

2.9

9.0

209.8

合成纤维   

   万吨  

7.4

10.9

46.4

     

   万吨  

5.4

33.5

524.2

高压断路器   

       

2988.0

4121.0

37.9

1  “十一五”时期平顶山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情况

(五)自主创新成效彰显

截止“十一五”末,平顶山市拥有24个省级及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 家,其中年高新技术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 6家;拥有国家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企业1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十一五”期间,共争取省、部科技项目资金4535.5万元,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神五”飞船、三峡大坝、“水立方”和“鸟巢”等举世瞩目的项目,其核心部位用钢均有“舞钢制造”的影子;平高集团为晋东南变电站提供了中国第一套百万伏装置;中国第一筒安全气囊丝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诞生,它被用作汽车安全装置,替代了进口产品,我国神舟五号、六号降落伞绳,采用的就是神马特种丝。

三、“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十一五”工业经济运行走势及发展阶段

从“十一五”时期平顶山市工业经济的走势角度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工业经济高速平稳发展期(2006年初~20089月)。这一阶段共持续33个月,占“十一五”时期的55%。单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形成了自20056月份开始连续40个月单月增速高于20%的黄金发展期,创造了平顶山市工业发展史上的记录。

2.工业经济下滑筑底企稳期(200810~2009年底)。这一阶段共持续15个月,占“十一五”时期的25%。这一时期月均增速基本维持在个位数,2009年全年增速在6%10%以内浮动,至2009年底重上两位数,回升到11.1%

3.工业经济震荡波动回升期(2010年初至今)。这一阶段在“十一五”期间持续了12个月,占“十一五”时期的20%,并一直持续至今。

(二)金融危机对工业生产运行产生强烈冲击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传导至平顶山以前,工业经济经历了一个高速平稳发展的黄金时期,创造出连续40个月单月增速超过20%的发展奇迹,3年时间,工业增加值总量比2005年底翻了一番,工业经济迈上了新的发展平台。金融危机爆发后,风暴迅速蔓延至实体经济,做为平顶山市工业主体的能源原材料行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对金融危机的反应较全国、全省来得慢,但受到的冲击更为强烈和深远。工业经济受到冲击后急剧下滑,两个月内生产增速从20%以上迅速下滑至个位数。

(三)大企业从支撑到拖累

1.增速快速回落:大型企业增加值增速由2005年底的19%回落至2010年底的9.2%,增速回落了9.8个百分点。大型企业增速与全市工业增速的差距由2005年底的4.6个百分点扩大到2010年底的5.8个百分点。

2.贡献率大幅下降:大型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底的47.3%下降至2010年底的19.4%

3.比重迅速降低:大型企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由2005年底的58.0%下降至2010年底的30.0%,比重下降一半。

(四)地方煤矿事故停产的影响

“十一五”期间,平顶山市共发生了两次重大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分别是200998新华区四矿发生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和2010621日卫东区兴东二矿发生的特别重大炸药燃烧事故。自20099月份“9.8”矿难开始,平顶山市地方煤炭企业全部关停整顿,资源重组停产至今。“十一五”期间,全市地方煤炭企业共持续停产16个月,月均减少原煤生产200万吨左右,按平均单价计算损失工业总产值10亿元,折合增加值5亿元,停产期间共减少原煤产量3200万吨,减少总产值160亿元,折合增加值80亿元,影响2010年工业增加值增速10.5个百分点。受原煤开采企业停产的影响,间接影响产业链后端的企业共减少产值近80亿元,折合增加值40亿元。

四、对“十一五”工业发展的思考

(一)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并重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在全面联系的环境中不断变化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速度和质量,是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组关系。总的来看,平顶山市工业经济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速度是快的,势头是好的,但是在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效益并没有保持同等增幅,资源环境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十一五”时期,平顶山市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提升了0.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升了0.3个百分点,利税总额的比重却由于行业结构和纳税结构的影响下降了1.3个百分点。同时,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方面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们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必须要正确把握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使二者在发展中保持动态平衡。一方面,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在经济总量上实现一个较快的提升,只有发展了才能创造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契机,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矛盾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另一方面,经济总量的提升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质量,必须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当今经济发展的竞争,既是发展速度的竞争,更是发展质量的较量。若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作保证,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财力做后盾。在保持必要发展速度的同时,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发展速度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粗放的规模扩张并不等同于发展,科学发展强调不仅要看当前,更要着眼长远;不仅要看速度,更要讲求效益;不仅要看规模,更要注重质量。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光在于规模大小,还在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水平。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保速度、扩总量、上规模,又要优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二)结构调整的主动与被动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平顶山市资源优势的发挥已经较为充分,需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继续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良性互助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新跨越。虽然经过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平顶山市的工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但是能源化工行业的比重仍在60%左右,而且能源工业的主体仍然停留在煤炭的采掘和洗选上,化工行业仍以树脂和锦纶纤维制造为主,煤炭深加工、精细化工等下游产业链条的延伸十分有限。

如果今天我们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调整,错过发展机遇期。总体来看,以往的平顶山市工业结构调整总是行业内部调整得多,产业结构调整的少;优势产业调整得多,相关产业关注不足。平顶山市的结构调整必须走出经济发展形势好的时候缺乏调整的积极性,形势不好的时候又没有调整能力的被动局面,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谋求在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优势的强化与转换问题

无论是一个人的成就,还是一个企业的辉煌;无论是一个地区的繁荣,还是一个国家的昌盛,很多时候就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自身的比较优势,并不失时机地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西北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工业;内蒙的伊利、蒙牛、草原兴发等特色产业;东北地区的汽车、机械等装备制造业;东南沿海的外向型民营经济无不体现了当地的资源优势。

但是,任何事物的利弊都有其两面性,比较优势也是把双刃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比较优势战略在创新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甚至有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比较优势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国际分工的最基本的理论。所谓比较优势陷阱,就是指陷入或者陶醉于自己的自然资源、成本或既有能力的比较优势而不能自拔。事实上,以劳动力成本或天然资源为优势的产业,通常都是门槛不高的产业,因而会吸引更多的进入者。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地区、国家被这类产业所吸引时,人们很快就会发现,除了优势不断消失之外,还因为过多资产的投入而被套牢,其竞争优势也会日渐削弱乃至消失。

基于平顶山市而言,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摆脱比较优势陷阱的魔咒,在发挥优势和产业协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依托产业基础提升能源化工、电力装备等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又要用足国家政策,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具体措施就是在集约使用优势资源的同时,不断通过科技创新增加资源产业产品的附加值;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不断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的相关产业,兼顾非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采取传统优势产业看在国内、省内的比重是否提升,新兴产业看在全市的比重是否提升的办法考量产业的发展,既保持优势产业在其领域内的地位,又兼顾新兴产业的发展。

(四)周期的掌控与利用问题

经济周期(Economic cycle):也称商业周期、经济循环、景气循环,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一般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中国的经济周期从根本上说仍是一种产能周期。“十一五”前期从2006年年初至2007年上半年无论是世界经济还是国内经济,无论是河南省还是平顶山市,经济发展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繁荣期,尤其是中国经济新世纪以来已经走过了长达56年的高速发展期。但是,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以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次贷危机出现以及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为标志,世界经济面临着粮食、原材料、能源等价格高涨,通货膨胀风险急剧加大,流动性过剩与信用紧缩并存,实体经济增长受到冲击等诸多挑战,世界经济繁荣周期发生转折,从繁荣期步入调整期。随后渐次波及到国内、河南省和平顶山,自2008年三季度开始平顶山市经济增速迅速下滑,经过了衰退和谷底,逐步进入波动回升的调整周期至今。在经济的调整期,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个时期主动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消除发展中的积弊,为经济发展积蓄力量,经济发展将会快速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通道,如果长期积聚的矛盾和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将徘徊不前。

(五)政策的调整与引导问题

一是在制定政策时更加注重优化企业发展软硬件环境。用完善便利的基础设置、齐备健全的政策规划和廉洁高效的行政服务队伍吸引外部投资和企业入驻。二是更加注重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政策引导和帮扶。减少对个别企业的简单嘉奖和奖励,转向对相关产业和企业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的补贴和支持。三是更加注重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协调衔接。物流仓储、金融、信息通讯和会展等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降低工业企业的融资成本、运输成本,提高企业自动化水平,扩展企业产品市场,而工业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带动这些产业的繁荣。教育、科研和公共卫生等社会服务业可以为工业企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而工业经济的发展又大幅提高这些产业的需求。工业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又会带动房地产、批发零售、餐饮、旅游、体育和文化娱乐等服务业的快速提升。四是更加注重项目引进、建设和工业经济运行的全过程监测和引导。建立健全多部门的联席协调制度和工作平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效沟通、及时反馈,形成从项目引进到建成投产,从要素供给到节能环保,从财源管理到统计监测的全方位管理体系。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