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统计局门户网站!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平顶山市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文章添加时间: 2017-09-14     文章点击数:

第三产业(服务业)是在人类物质生活丰富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行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既衡量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实力,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阶段重要标志之一。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优化经济结构、吸纳和增加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密不可分,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协调的内在要求。2010年,平顶山市实现GDP1310.8亿元,居全省第6位,人均GDP达到26730元,居全省第9位,但第三产业总量规模小、比重低,新兴服务业发展慢,开放程度和利用外资程度仍较低,发展明显滞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326.7亿元,居全省第7位,占GDP的比重24.9%,比全省低3.9个百分点。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现实选择,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拉动生产,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和财政收入,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平顶山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平顶山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平顶山市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全市重点工作之一,出台了一系列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提升交通、商贸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全力培育物流、金融、信息、商务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全市服务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其对全市经济支撑作用日趋增强, 三产内部各行业和全省平均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和全省各地同行业发展相比,传统大行业发展不平衡,交通、贸易、房地产、教育、卫生、公共管理等行业居全省第9位以后。2010年底,全市服务业单位数11601家,排全省第9位,占全部单位数的57.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总体发展相对平稳,规模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326.7亿元,总量是2005年的2.1倍,“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长12.2%,比“十五”期间平均增速加快1.8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2010年,平顶山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居全省第7位,占全省的比重为4.94%,均与2005年持平。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等传统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金融保险业、文化旅游、居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比重不断增加。2010,平顶山市第三产业内部在全省位次靠前的为:金融业增加值占居全省第3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全省第4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全省第5位;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居全省第5位。吸纳就业作用增强,对社会的贡献不断上升。全市服务业的较快发展,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的主要渠道。2005年平顶山市服务业从业人员人数为66.7万人,2010年平顶山市服务业从业人员人数为74.5万人,比2005年增加7.8万人,年均增长2.2%

二、平顶山市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次产业的发展遵循一定的社会生产活动发展规律,平顶山市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从客观层面上看,平顶山市第三产业发展起步晚于一、二产业

1、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三产比重提升不快。平顶山市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比较重视工业发展,197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0%,第三产业比重为15.5%,到1990工业增加值达到50%以上,三产比重为21.4%,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发展经济这个中心,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大力发展工业,不断做强做大传统支柱产业、培植新兴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8%,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56.5%上升到2010年的62.6%,提高了6.1个百分点。随着一、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壮大,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2.2%,但增幅仍比工业低2.6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27.6%下降至2010年的24.9%,降低了2.7个百分点(详见下表)。可见,“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赶不上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步伐。

平顶山市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单位:%

年 份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 业

2005

100.0

12.0

60.4

56.5

27.6

2006

100.0

11.0

62.1

58.3

26.9

2007

100.0

10.0

63.3

59.8

26.8

2008

100.0

9.7

65.9

62.6

24.4

2009

100.0

9.3

65.2

61.5

25.5

2010

100.0

8.8

66.3

62.6

24.9

 

2、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过程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第一、第二产业发展衍生的结果,第三产业较第二产业发展具有相对滞后期。从产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言,第三产业的超常发展,比重结构的迅猛增长,都是逐渐由以农业为主转向工业,然后再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过程。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一、二产业发展,特别是规模扩张以及跨区域投资活动增加的基础上,没有第一、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就无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平顶山市目前仍处于第二产业即工业快速增长期,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属经济发展在现阶段的必然现象。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发展到较高水平后,将必然带动第三产业进入迅速发展期。

(二)从主观层面上看,平顶山市第三产业发展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1、观念落后的影响,政府管理支撑相对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片面认为第三产业是不创造社会价值的非物质生产性质的产业,是可有可无或者可大可小的部门。而且由于第三产业行业多,分布广,政府在引导和管理工作中还仅仅停留在行业管理的层面上,有些行业管理较规范,得到较快的发展;有些行业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呈无序发展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平顶山市缺乏跨越式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完善的政策扶持引导,使得第三产业发展处于分散、规模小、单打独斗的局面,导致市场结构层次较低。全市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和个体户大多经营单一,缺乏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的经营,缺少竞争力较强的服务类企业,而且自身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如在批发零售、生活服务业方面,存在设施滞后,规模不大,档次不高,价格不优的问题,不仅难以吸引本地消费,相反使本地消费者反而呈现外流现象,同时网络购物的兴起,对传统生活的销售服务也产生了较大冲击,2010年平顶山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省第11位;在交通业方面,由于管理问题,不少车辆在外地注册落户,影响了本市运能的扩张,2010年全市货运周转量居全省第11位,在客运方面,各县(市、区)基本没有跨省营运线路,客运周转量长期处于无新扩张状态。在旅游业方面,平顶山市旅游资源丰富,和焦作相比得天独厚,平顶山市的尧山和焦作的云台山相比,自然条件好,但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却差了一大截。2010年全市旅游业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总花费分别为896万人次、69亿元,分别居全省第10位和第9位,旅游人数、旅游花费仅相当于焦作的45.7%52%,远低于焦作。文化产业方面,中国曲协命名平顶山为“中国曲艺城”,宝丰为“曲艺之乡”,文化底蕴丰厚、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常态化尚未形成,文化产品少、层次低、内涵外延增值效率不高,支持第三产业的能力十分不足,2010年,平顶山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不含文化创意延伸活动部分)占GDP的比重仅为2.4%,居全省第10位,资源优势亟待发挥。

2、投资相对不足。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全市第三产业投资与其增加值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建市以来,平顶山市投资一直以工业为重点,在三产方面的投入虽然不断增长,但是无论总量还是比重,仍显偏低,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2010年全市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12.9亿元,其中三产投资289.2亿元,所占比重为40.6%,比全省平均比重低4.7个百分点,总量居全省第12位,比重居第8位。而城市规模和经济基础与平顶山市相当的安阳市,其三产投资总量和比重远远高于平顶山市,有力支撑了该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详见下表)。

2010年各市第三产业投资及比重

省辖市

固定资产)

其中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比重

总量(亿元)

位次(位)

总量(亿元)

位次(位)

比重(%

位次

     

16585.9

 

7519.0

 

45.3

 

   

2745.8

1

1633.4

1

59.5

2

   

506.6

15

173.3

15

34.2

17

   

1768.8

2

725.4

2

41.0

6

平 顶 山 市

712.9

11

289.2

12

40.6

8

   

894.7

7

412.1

6

46.1

5

   

356.3

17

132.3

17

37.1

15

   

1211.2

4

457.6

5

37.8

14

   

970.8

6

324.6

10

33.4

18

   

532.2

14

196.2

14

36.9

16

   

829.4

9

322.4

11

38.9

11

   

404.0

16

155.1

16

38.4

12

三 门 峡 市

677.5

12

267.6

13

39.5

10

   

1389.4

3

532.4

4

38.3

13

   

845.7

8

341.1

9

40.3

9

   

1031.5

5

695.4

3

67.4

1

   

813.7

10

391.8

7

48.2

4

驻 马 店 市

668.4

13

368.6

8

55.1

3

   

216.9

18

88.7

18

40.9

7

 

3、收入状况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取决于需求,服务需求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服务业是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有了较多的剩余时间和金钱以后而产生和发展的。所以服务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会受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愿望的影响。如果经济发展了,人们收入水平得不到相应幅度的增长,人们没有更多钱消费或舍不得花钱消费,加快服务业发展是不太可能的。多年来,平顶山在收入分配总体状况明显改善的同时,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且不同收入群体及其内部的差距在不断扩大的状况严重制约着平顶山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是城乡收入增长缓慢。2000,平顶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790元、1967元,在全省排位分别为4位和12位,2005年二者分别排在5位和14,20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6208元和5504元,在全省排位分别为5位和12位,虽有增长,但尤其农民收入亦然增幅缓慢,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元。而引起广大民众普遍关注的是,不同收入群体及其内部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二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在个人收入差距中,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是较为突出的,我们一般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985年(开始城镇住户调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26:1,在随后的几年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为1993年的3.49:1,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及政策扶持,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但到2010年,城乡收入比仍高达2.951。三是城镇居民内部的贫富悬殊。从抽样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城镇居民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在逐年扩大,2005年为14281元,2010年扩大为26517元。四是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明显。处于相对较远山区人口和较多的农村贫困人口基数消化没有明显好于全省水平的内生动力。

由于居民收入水平低和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低收入对扩大消费形成较强约束,近年来全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下降,2005年为48.2%2009年为41.9%2010年为40.3%

4、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出现失衡,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而新兴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近年来,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住宿业等传统服务业增长保持稳定,比重相对下降。教育、信息传输、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得到一定发展,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与第一、二产业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极不相称。从行业结构看,传统服务业仍占绝对主导地位。201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和住宿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46.7%,高于全省4.7个百分点。全市传统服务业发展较快,几乎占了服务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而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2010年,全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第三产业GDP的比重只有21.9%,明显偏低,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研发和教育培训等产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档次。这些产业的相对滞后,不仅影响了全市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对全市人力资本素质、技术水平和社会组织化水平的提高构成了障碍。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建议

根据市委、政府工作思路,到2015全市服务业占比要达到50左右,即每年应以提升5个百分点左右,若按这样安排,全市服务业每年增速应远高于工业增长速度,任务非常艰巨,如何能够较好的完成这一目标呢,从一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加大第三产业投资力度。2010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0.3亿元,第一、二、三产比例为2.359.138.6,城镇以上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为38.6%,比2005年降低2.8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内部看,与2005年相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比重降低13.8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降低1个百分点,教育降低0.5个百分点。投资决定结构,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结构。因此,建议市政府最大限度的安排一定数量的引导资金,以吸引各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和外资的投入,通过多渠道增加对服务业的投入,消除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并加大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广播电视、农业服务及法律服务等行业的投入。相关部门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沟通,积极推介服务业项目。二是认真盘点三产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依托工业产业优势,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壮大为能源化工、电力、钢铁、食品饮料、农产品储运及深加工等优势产业服务的专业物流企业集群。依托资金密集型企业多的优势,引导国内外各大金融机构落户本地并开展业务,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依托现有教育资源,着力培育重点中学或大学,吸引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源来平顶山市就读,进而使全市教育产业形成气候。依托山水资源丰富优势,积极落实相关旅游扶持政策,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扶持和培育一批旅游骨干企业,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线路。依托“民间曲艺之都、中华魔术之乡”的文化品牌优势,加快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演展、文化娱乐、文化旅游,培育文化优势产业。总之,通过规划引导、财税扶持、扩大开放、优化环境,努力把平顶山打造成物流、金融、医疗、教育、文化、旅游中心,使之成为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三是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的联系非常密切。分(县市、区)看,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着占GDP的比重低于20%的县有石龙区8.4%、湛河区19%、叶县19.9%,分部门看,全市部分部门数据居全省的位次靠后,对全市第三产业的支撑作用不够,2010年,全市行业客运周转量居全省第10位,货运周转量居全省第11位;财政部门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支出居全省第9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省第11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居全省第10位;电信业务总量居全省第8位;邮政业务总量居全省第10位;接待国内旅游人次数居全省第10位;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居全省第8位,位次都比较靠后。这些县(市、区)三产比重能不断提升,部门业务数据在全省的位次若能分别前移2-3位,将对全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四是引导工业集团服务业社会化。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全市各大型工业集团内部,第三产业营业收入近80亿元,折合增加值50多亿元,能使全市第三产业比重提升4个多百分点。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平能化、平高集团、舞钢公司、天瑞集团、平煤机等大型工业企业,做好生产性服务领域的拓展,逐步将集团内部物流服务、产品研发、创意设计、物业管理、医疗卫生等服务业推向社会,实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尽快形成品牌优势,提升服务覆盖面,支持全市第三产业发展量质同步。五是加强服务业统计监测工作,细化服务业考核评价体系。在GDP核算中,第三产业是一个薄弱环节。市、县两级统计部门要加强服务业统计,灵活运用调查方法,尽量满足多方要求,为制定服务业长远规划和相关政策以及宏观调控提供客观依据。对于重点行业的统计调查,要进一步加强与几个大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的沟通交流,定期召开重点行业培训会,规范被调查单位的统计基础工作,提高统计业务水平,共同推动重点行业统计监测工作再上新台阶。同时,要针对全市目前服务业领域中个体户大量存在的实情,加大对个体经营户进行抽样调查的比率和频度,要研究新的调查方法,对个别行业辅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作为补充,从而获取基础资料。强化依法统计意识,确保源头数据质量。继续加大对新《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宣传贯彻,同时,也要加大执法的力度,对那些不配合、不提供统计资料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严肃查处,扭转统计工作的被动局面,力促国民经济核算更趋完善,更加准确;全市服务业管理部门,要积极正确引导服务业单位占据高位、做强做大,符合企业标准的不再批准为个体户,对具有同质状态的散小单位进行有效整合;统计部门要搞好基本单位登记,全面掌握单位底数。要建立健全基本单位登记这一制度,使统计部门随时掌握基本单位变动情况,以便适时调整服务业专业的名录库,也为各项抽样调查奠定基础。推进信息化建设,畅通资源来源渠道,推动服务业统计监测工作的发展。政府要责成行业管理部门制定操作性强的发展规划,将服务业发展作为各级干部年度岗位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发展服务业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工作同规划、同布置、同考核、同奖惩。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