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统计局门户网站!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2014年平顶山市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下降
文章添加时间: 2017-09-14     文章点击数: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手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是拉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据全市农户调查资料显示,2014年平顶山市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呈下降趋势,全市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原值277641.6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投资24800万元,降低8.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77641.6万元,完成率100%;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投资24800万元,降低8.2%

一、农户投资主要特点

1、按投资来源分。农户投资的资金来源分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国内贷款和其他占投资比例较低,农户主要是以自筹资金为主,据全市调查资料显示,自筹资金占投资完成额的92.5%, 资金来源大部分是平时积累的存款、务工收入以及向亲朋的借款等。

2、按投资构成分。农户按投资构成分为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购置和其他,农户建房投资下降,建筑工程209528.6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7831.3万元,下降21.6%。其中住宅投资额203544.7元,比去年同期减少42539.3万元,下降17.3%。竣工房屋面积200.5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217.1万平方米,降低52%。主要是近两年人工工资成倍增长和建筑材料价格不稳定因素,使建造成本上升,投资增加。其次,随着农户种植业、畜牧业散养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设备工器具的购置力也相应上升。生产设备购置费为314433.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625元,增幅达1029.5%

3、按投资方向分。主要分为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其它等。其中农、林、牧、渔业投资64712.1万元,增长31.5%;制造业投资650.6万元,增长20%;建筑业投资650.6万元,下降73.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7049.4万元,增长672.2%;批发和零售业投资7240.2万元,增长620.2%;房地产业投资191100.8万元,下降22.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4953.6万元,增长304.4%;其它投资1284.3万元。

4、按具体投资项目分。房屋、道路、桥梁、设备、水利和其它,房屋投资205306.6万元,同比下降22.6%,其中住宅196643.7万元,同比下降20.1%;设备投资52270.5万元,同比增长84.3%;水利投资230万元,同比增长35.3%;其它投资19834.5万元,同比增长35.3%;道路和桥梁投资几乎为零。

二、农户投资存在的问题

1、乡镇为了扩大村镇规模和庄点的整齐划一,农户建房受到限制甚至不允许农户建房,农户的住房主要由县、乡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房。

2、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能转移出去的都基本上出去了,加之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农户不愿再在土地上投入更多的生产设备,而是选择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同时作为新一代农民有文化、有知识,劳动价值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不愿沿袭父辈传统的劳作方式,也不愿意长期在农村生存下去,而是选择城内安家落户,从而使自建住房减少。

3、有一些乡村由于新农村建设,准备整体搬迁,部分农户持观望的态度,不愿花冤枉钱。

4、资金渠道狭窄,自筹资金仍然是农户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农户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手段,与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要求差距较大,银行不愿意跟他们发放贷款,农户投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自我积累。

5、农民收入水平整体不高,制约了农户投资。虽然这几年农民收入在不断增长,但整体来说水平还是很低,农民的收入非常有限,所以无法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

三、对农户投资的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及时为农民投资提供政策、市场、科技、信息、法律等服务,制定有利于农村自身发展的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由于长期缺血所造成的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欠缺、产业发展原始等问题。

2、加快发展乡村和个体私营企业,把新兴技术产业科技成果与农户投资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农村发展潜力、增强农业内生动力等方面,推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3、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投资效益,积极引导农户投资,帮促农户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上的投入,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产业效益。

4、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引导农户在住宅投资上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避免农户在住宅投资上的盲目性、随意性及重复性,提高农户在住宅投资上的实效性。

总之,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最关键的是要重视农民在“三农”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让农业农村保持持久发展动力。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