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统计局门户网站!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平顶山独居老人现状调查
文章添加时间: 2017-09-14     文章点击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独居老人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农村,独居老人这一弱势群体数量在与日俱增。关注农村独居老人,给他们创造一个平安、祥和、幸福的晚年,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了解平顶山市农村独居老人生存现状,分析影响独居老人生存发展的不利因素,更好的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于平顶山市经济发展。近日,我们对宝丰、鲁山、郏县、舞钢四县市农村调查户开展了“农村独居老人”生活现状调查,每个县市调查10户,并对收回的4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结果分析。调研结果显示:平顶山独居老人呈现独居时间较长、经济条件困难、年龄结构偏大、娱乐活动单一、独居原因众多、生活幸福感较弱等特点,同时,这一群体也正被疾病、心理、经济等诸多生活困难困扰着,生存现状令人堪忧。

一、独居老人生存现状

一是独居时间较长。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传统的核心家庭结构发生变化,4-2-1的家庭结构成为主流,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打破了传统上的三代人甚至四代人同居的家庭模式。同时现代社会中老人和子女都要求有自己的"自由空间",因此纯老人家庭和独居老人的社会现象成为社会各届关注的焦点。家庭养老的功能日益削弱,原来由家庭承担的老人赡养功能转向社会养老服务,独居老人成为一类社会问题而倍受关注。调查中发现,接受调查的老人普遍已独居多年,其中独居时间在5年以上的老人为28位,占调查人数的70%

二是经济条件困难。调查中,多数独居老人已经丧 劳动能力,经济来源主要是子女,亲属供养或社会低保,对社会依赖性很强,40位独居老人平均每月开支为395元,仅能维持最低生活保障,老人的健康保障和医疗保障等必要的开支难以维持。

三是年龄结构偏大。在接受调查的独居老人中,年龄最小的65岁,年龄最大的84岁,年龄在70岁以上的为33位,占调查人数的82.5%70岁以下的占调查人数的17.5%。计划生育政策、城镇化步伐加快,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力大量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造就了无数的“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这些人群处于政策的灰色地带和亲人的关心之外,这个数据在今后会更为突出。

四是娱乐活动单一。调查发现,40位被调查老人每天的娱乐活动项目仅有三项,选择最多的是看电视,占调查人数的80%,其余两项为打牌和听广播,各4位,分别占调查人数的10%

五是独居原因众多。农村老人独居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家庭原因造成独居老人。1、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存在代沟,代际间的生活习惯也是造成老年人与子女分开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年轻一代多追求生活享受,而老年人多是艰苦朴素,从而老年人与子女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存在着差异,因而为了避免生活上的矛盾与摩擦,老人与子女分居两处。2、子女压力大(子女的子女读书等),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择独立生活。3、婆媳矛盾无法避免,老人认为与子女分开居住既可以避免因家庭矛盾引起的争吵,也可以避免影响子女繁忙的工作。这也是导致分家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4、受住房紧张等条件制约,无法与子女同住。5、极少数子女具备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独居。二、个人原因造成独居老人。1、老人自己希望过独立生活,得到更多自由。这部分老人大多是经济上能够独立,精神生活较为丰富,身体状况较好的低龄老人。2、老人对老居住地有深厚感情,即便是子女进了城或是迁了新居,要求其到新地居住生活,但他们不愿意离开久居的环境,有山有田有房子,坚持守着老根据地。三、社会原因造成独居老人。 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住房条件改善,许多子女婚后拥有自己的住房,与老人分开居住,造成独居。2、是子女在外就业就职进了城,造成独居。3、是因女儿婚嫁而离开家乡异地成家,使一些只生有女儿的老人因女儿出嫁而形成独居。  四、自然独居。由于有的老人终身未婚,有的老人虽已结婚,但未生育小孩,有的生育的子女死亡,造成独居。

六是生活幸福感较弱。在幸福感调查中,觉得自已生活幸福的仅占调查总人数的50%。子女不在身边,生病无人照顾,寂寞无从诉说,都在困扰着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

二、平顶山农村独居老人生活面临的困难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可以说是多数独居老人的真实生活写照,长期独居的老人,在感到孤独、寂寞,渴望社会的关爱的同时,还面临着疾病、心理、经济等诸多生活困难,各种疾病威胁身体健康。年轻时常年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得多数农村独居老人被多种疾病缠身。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痛逐年加重,折磨着老人的身体。平顶山市80岁的独居老人张金亭说,自从老伴去世后,他已经独自居住10多年,多年来,她患有风湿、关节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一直靠药物维持,从未系统的去医院治疗过。虽然知道农村医保政策能报销部分医疗费用,但仍然觉得会给子女造成负担。他说,子女都生活在农村,虽然都很孝顺,但经济能力有限她不想给子女增加过多的负担,活到这么大年龄已经够本,如果哪天病情加重了,他是不会让子女把他送到医院。目前,多数农村独居老人都抱有和张金亭老人一样的想法。看病难问题依然威胁着独居老人的身体健康。

日常起居需要有人照顾。随着年龄的增长,独居老人的行动逐渐迟缓,造成生活不便甚至不能自理,日常起居需要有人提供卫生清扫、购物、洗衣、做饭等帮助。同时,如果身边没有人照顾,也容易引发伤亡事故,如跌倒、煤烟中毒等。平顶山的陈根生老人是一位孤寡老人,今年66岁的他,身体还算硬朗,在享受国家每年1200百元分散供养补贴的同时,自已经营着几亩耕地,生活状况还不错。但访谈中,他最担心的就是有一天自已干不动怎么办?他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地里的活明显已感觉力不从心,身边又没有人照顾,一旦有个病有个灾的,自已真不知道该怎么办。陈根生老人的担心同时也困扰着其他独居老人,一旦生活不能自理了,他们的生活该由谁来照顾?

孤独寂寞易导致心理问题。独居老人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孤独和压抑感,容易导致情感 的敏感、脆弱,产生“生活没有盼头”、“数着日子等死的”和消极想法。同时,由于沟通的缺乏,也易导致行为偏离、性格生硬、急躁、乖僻、任性粗野等一些心理问题。平顶山的张祥老人说,平时他的子女忙于自已的生活,虽然住的不远,却很少坐在一起聊天,多数时候只是见面打个招呼,或者年节时在一起吃个饭,长期以来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形成了独来独往的习惯。平时,他总盼着过节,因为这时儿孙们能在他这聚聚,可是节日刚过,他们就又都离开了反而让他心里产生巨大的落差,感觉心里是空空的,产生了还不如一直都是自已一个人想法,可过几天又开始盼着过节,就这样的循环反复。

三、独居老人生存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是养老投入过少,政府重视不够。近几年,基层乡镇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政府在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越来越大,但是在养老保障上,尤其是在农村养老硬件设施建设与老人心理健康调剂上的投入力度依然不够。

二是养老意识单薄,亲情观念淡漠。随着工业化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加快,农村青壮年多在城市打工,不能长期陪伴在老人身边。受外来文化和社会功利主义思潮所影响,一部分子女不愿意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而另一部分由于户籍制度等的差异,在外地的收入少,生活成本高,无法将父母从农村接往城市同住,也无力承担父母的赡养费用。 

三是养老制度缺陷,社保覆盖不全。由于我国还未建立全面的、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养老水平极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不健全,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农民养老的主要方式。现有的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政策由于覆盖面不够,无法给独居老人提供全面、长远的生活、健康保障。

四、解决农村独居老人面临问题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我们应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前提下,着力构建和谐冷水江,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运用好亲情、法制、社会和道德教育这四项法宝,解决好农村老人问题,让“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医”真正落到实处,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是对生活尚有自理能力的独居老人,由民政人员实行“一对一帮扶”的责任制,定人、定时、定内容走访慰问,了解情况,解决困难。采用电话联系或委托靠邻居关照,遇事及时报告,及时解决。

二是通过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重点解决高龄、病残的农村独居老人的实际生活困难。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为缺乏自理能力的独居老人提供义诊、保健咨询等上门服务。并对老人生活进行动态跟踪,了解生活起居情况,加强独居老人的关注和关爱。

三是改变传统的家庭式养老观念,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索实施“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用务”养老新模式,利用集体资金、闲置房产或租用农户闲置房产设施,推广院内老人“互相帮助、互相服务、共同生活”的生活方式。对于养老问题来说,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到底应该如何养老才能够获得新生。这似乎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中国是从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中间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时期。由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对于整个社会制度的发育来说就必然存在着脱节和缺憾。养老问题的发育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中国封建时代,人们形成了“养儿防老”的观念,其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说,人们抚养孩子,其中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养老准备的。由此,我们通过强调“百善孝为先”来完成和维系,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无不是有这样的例子,正是在这样的观念下,人们开启了重男轻女的逻辑思维。而进入社会主义时期,这样的观念似乎依旧存在着遗留,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更是如此。陈根生没有子女,那么,养儿防老观念对他们就不适应。而在没有的条件下,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成为中国式养老的选择路径。只是,在现实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的现实就是,各地因为养老院发生灾难的事件不止一起。平顶山鲁山养老院发生火灾就是一个缩影。在这样的机构养老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或许就是很多老年人感到失落的根本原因所在吧。其实,在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上,人们缘何就不愿意进入养老院呢?重要的原因就是情感的割舍,周围的人对于有子女的父母进入养老院必然就是指手画脚,说不孝子孙这样的话。于是,在传统的观念逻辑和现实的道德面前,中国人选择机构养老就面临着众多的难题需要破解。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