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统计局门户网站!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2014年平顶山市支柱产业发展报告
文章添加时间: 2017-09-14     文章点击数:

为加快平顶山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市把能源产业、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冶金建材产业、轻纺食品产业作为五大支柱产业重点培育,由此扎实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一年来,效果如何,本文加以总结分析,供市领导和部门参阅

  一、平顶山五大支柱产业发展现状

2014年,我市五大产业集群实现工业增加值518.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8%,同比增长8.6%,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2.8%,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7个百分点。

(一)能源工业贡献突出。

2014年,我市能源工业实现增加值23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9.5%,同比增长10.1%,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5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40.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主要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拉动。全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5.7亿元,同比增长14.5%,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5个百分点。其核心企业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占该行业增加值近四成,企业年内新投产年产500万吨天宏选煤厂使洗煤产量大幅增加。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7.4亿元,同比下降10.5%,下拉全市0.8个百分点,主要今年夏季我市遭遇历史罕见的干旱缺水和安全事故,省网发电计划下降的影响。

(二)化工产业大幅下滑。

     2014年,全市化工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7.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4%,同比下降11.2%,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1.8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为-8.4%,下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炼焦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均大幅下滑。全年我市炼焦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8.4亿元,同比下降16.6%,下拉全市增速0.7个百分点,由于炼焦行业价格下滑大幅亏损,部分企业关闭停产或转产洗煤,不生产焦炭,造成炼焦行业产值大幅回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3亿元,同比下降5.3%,下拉全市增速0.2个百分点,该行业涉及36家企业,仅有4家企业现价同比正增长,88.9%的企业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加上河南神马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年内搬迁停产,对我市化工行业影响较为突出。

(三)冶金建材行业平稳发展。

2014年,全市冶金建材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7.7%,同比增长6.6%,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为1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9亿元,同比增长6%,拉动全市增速0.7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3.6亿元,同比增长6.5%,拉动全市增速0.4个百分点,核心企业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11月份受APEC限产及季节性需求淡季影响影响,钢厂减产较大,主要是年内新增企业舞钢新希望炼铁公司拉动该行业平稳增长;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4亿元,同比增长12.7%,拉动全市增速0.1个百分点,核心企业河南有色汇源铝业有限公司因新疆电解铝产能释放,入冬前囤货,企业抢抓机遇,加大马力生产,产值现价同比增长3.1%

(四)装备制造业一枝独秀。

2014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7.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4.8%,同比增长21.1%,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0.5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为25.5%,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电气机械和汽车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6.1亿元,同比增长34.2%,拉动全市增速1.6个百分点,主要是平高集团所属企业今年订单主要生产百万伏以上高端产品,价格较高,产值增幅较大,特别是平高电气产值现价增速26.1%,平高东芝现价产值增速达到了49%,预计明年合同量还会有跨越增长;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9亿元,同比增长23.2%,拉动全市增速0.7个百分点,主要是平顶山平煤机煤矿机械装备有限公司总产值现价同比增长40.4%,企业新增一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500台高端液压支架,拉动该行业快速提升;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9亿元,同比增长11.4%,拉动全市增速0.2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8.5亿元,同比增长4.8%,拉动全市增速0.2个百分点。

(五)轻纺食品产业两极分化。

2014年,全市轻纺食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6%,同比增长5.2%,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4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为4.7%,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食品制造业和医药行业快速增长,纺织业低速运行,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酒、饮料制造业下滑严重。2014年,食品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9亿元,同比增长14.3%,拉动全市增速0.2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9亿元,同比增长16%,拉动全市增速0.3个百分点;纺织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8亿元,同比增长3.8%,拉动全市增速0.1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家农业和酒及饮料制造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16.8亿元和4.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1%0.2%,下拉全市增速0.1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及矛盾

 (一)能源工业:占比高,结构优化任重道远

平顶山市是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一座新型工业化城市,对煤炭的依赖尤为突出,煤炭作为主导产业,在工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经过改革开放30年多的发展,平顶山市以培育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目标,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重大结构调整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新的主导产业,着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014五大支柱产业中能源工业的比重为39.5%,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工业结构正逐步优化,但在占领产业高端、提升产业价值链上做得还远远不够,与周边地市相比,在先进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方面明显落在了后面。

(二)化工产业:生产下滑严重,产业链有待延伸

  化工产业是平顶山五大支柱产业中占比最小的,201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4%,低于上年1.5个百分点,作为我市的主导产业,生产下滑严重,主要产品聚氯乙烯树脂产量同比下降32.1%,烧碱同比下降12.5%,化肥停产,合成纤维单体同比下降4.7%,焦炭和合成纤维聚合物同比仅增长4.2%2.1%。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2%,在五大支柱产业中发展相对滞后,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出了神马尼龙化工、神马工程塑料、神马氯碱发展、神马万里化工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平顶山石龙、平顶山化工、平顶山高新等产业集聚区,不断向煤化工、盐化工、新材料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但在延伸化工产业链向高、精、新方向推进仍待继续努力,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三)冶金建材工业:资源消耗严重,前景堪忧

发展冶金建材工业就需要消耗大量的铁矿石、石灰石、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2014年我市铁矿石开采量516.6万吨,按照目前已探明的6.64亿吨计算,一百多年就开采殆尽,水泥熟料消耗按330万吨粗略推算,一年就需要消耗430万吨石灰石,冶金建材工业,是仅次于电力行业的耗能大户,2014年我市冶金建材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22.5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8.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24%,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未来资源枯竭问题越来越严重,加上国家近年来对污染治理、粉尘排放等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若不改变目前的现状,还按传统老路走下去,冶金建材工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四)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结构不合理

2014年平顶山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已成为仅次于能源和冶金建材工业的第三大支柱产业。近年来平顶山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优势产业骨干企业迅速壮大,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业、其他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强基础和发展实力的产业基础。但长期以来装备制造业重外延,轻内涵,投资分散,重复布局,致使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结构不合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低,受人才、技术、投资、设计开发条件等方面制约,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借助国外的技术满足部分客户需求。

(五)轻纺食品工业:增速、占比依然偏低,发展空间巨大

2014年,轻纺食品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6%,增速、占比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目前,我市轻纺食品工业的产品结构仍以中低端为主,总体质量不高。虽然近年来我市轻纺工业已培育了一批具有科技含量、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产品,但数量不大,仍有相当一部分产品为中低端的初级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模式仍以数量扩张为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轻纺食品等生活必需品要求会越来越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必须靠名牌效应,质量保证,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三、对策和建议

    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是推动我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必然之路,必须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努力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深度开发,变单一突进为多头并进,提高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支柱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实现我市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投资、财税、价格、信贷、土地、环保、就业等支持优势传统产业调整升级的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定期发布产业导向布局指南,出台促进技术改造、企业兼并重组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投资鼓励类项目,严格控制限制和淘汰类项目;用好国家化解产能过剩政策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扶持政策,支持优势传统产业调整升级;加强工业运行监测分析,及时发布指导信息,引导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的困难和问题,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二)强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强自主创新。抓住产业调整的机遇,重点围绕改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提高装备水平、优化工艺流程、提高信息化和安全生产水平,提升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快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和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改造项目,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延伸产业链条,策划和推进一批壮链、强链的重大项目,以增量提升促存量优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围绕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

(三)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利用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选择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引导要素向企业聚集,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配套,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按照集约程度高、规模效益好、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水平高的要求,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承载能力,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对全市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指导,严格规范行业准入,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按照区域资源、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要求,优化优势传统产业布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市场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安全隐患大、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企业(生产线);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管理,深入开展能效限额检查和能效对标达标活动,落实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差别电价政策。要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发展经济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步入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综合利用。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