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统计局门户网站!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平顶山市工业转型发展之路探讨
文章添加时间: 2017-09-14     文章点击数:

本世纪头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02GDP突破10万亿元,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而同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为3.9%。到2011年,GDP已逾47万亿元,中国借此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弊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凸显出来,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对经济贡献水平低,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不均衡;世界产业分工中一直未摆脱“加工工厂”的烙印,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低;“中国制造”自主创新少,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大。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不稳定、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面。一方面,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放缓,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三驾马车”不振。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压力逐步加大也不允许经济发展再以粗放形势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于此同时,全球制造业格局也正面临重大调整。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抓住“创新驱动”这个新的引擎,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平顶山市作为能源、资源型城市,也伴随全国经济走势跌宕起伏,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随着对能源、资源需求的急剧增长,能源、资源型产业也持续急剧增长,产能不断扩张,也成就了平顶山市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从2001年到2011年,平顶山市GDP年均增长1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长17.9%。近年来,随着全国经济发展速度转入中速增长,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也逐步放缓,到201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2.6亿吨标准煤,同比仅增2.2%,其中煤炭消费量下降2.9%,电力消费量增长3.8%;今年上半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速进一步回落到0.7%。受此影响,平顶山市工业经济发展速度也开始放缓。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2015年上半年更是回落至增长5.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同时,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也在下滑,2014年,平顶山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仅增长4.1%2015年上半年则大幅度下降22.0%,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173.2%,一些传统行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科学发展,最终实现美丽鹰城梦,平顶山工业经济也在转型发展之路上开始艰难跋涉。

一、平顶山工业发展现状。

(一)行业结构偏重,产能过剩行业集中,转型难度大。受矿产资源优势影响,长期以来平顶山市投资项目的主体大多集中在能源原材料行业,这就造成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的重工业在工业经济中占比较大。2010年到2014年,平顶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比重一直在80%以上,总资产比重一直在85%以上;其中钢铁、煤炭、水泥、氧化铝等产能过剩行业增加值比重占一半以上,总资产比重占三分之一以上;平顶山市工业结构偏重,产能过剩行业集中特征明显。由于重工业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比重大,从业人员较多,上游和下游产业多,产业链条固化,企业转型难度很大。近年来,受新经济形势影响,钢铁、煤炭、水泥等能源原材料产品需求持续减弱,企业生产下滑,投资趋缓,重工业增加值和总资产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有所回落,2015年上半年分别为79.9%83.6%,这种回落也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日益严峻,盈利快速减少。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1.3%,其中煤炭行业亏损2.7亿元。利润的减少给本就需要资金扶持进行转型发展的企业更增添了转型发展的困难和压力。

(二)主要工业品产量市场占有率低,对市场支配地位弱,抗风险能力差。平顶山市作为建国后建立的新兴工业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行业覆盖了41个行业大类中的38个,但是大多数产业规模较小,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低。2015年上半年,平顶山市除原盐外,主要工业品产量均不足全国的1%,产量比重低,市场占有率低,企业对市场支配地位弱,定价权也相对较弱,在产品市场需求减少,转为买方市场后,企业不能通过自身控制产量来影响供求关系以维持价格,只能随波逐流,降价以求自保,抗风险能力差。

(三)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对经济拉动作用有限,转型发展基础差。平顶山市高技术产业多年来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2010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增速始终保持在10%以上,2012年以来增速始终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一方面平顶山市高技术行业起点较低。2010年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7%,虽然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到2015年上半年增加值比重也只占到规模以上的3.2%;另一方面,和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平顶山市高技术行业发展依然较慢。2010年以来,平顶山市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增速始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有限。2015年上半年,平顶山市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0.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仅为9.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5个百分点。高技术行业是带动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排头兵和生力军,高技术行业比重低,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平顶山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差。

(四)工业企业单位数少,创业环境不佳。2000以来,平顶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虽然不断增多,到2014年单位数达到854家,比2000年增多1.16倍,但和全省情况比,单位数增速和数量都落在了后面。首先单位数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21756家,比2010年增多1.19倍,平顶山只增长了1.16倍;平顶山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数占全省比重最高时为2011年的4.4%,到2014年这一比重回落到3.9%。其次平顶山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数低于大部分地市。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单位数超过千家的地市有9个,平顶山市只有802家,在全省18个地市中排第12位;到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单位数超过千家的地市增至11个,平顶山单位数还在千家以下徘徊,排名下滑到第14位。第三,平顶山市规模以上单位数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领域。2011年,平顶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中,能源原材料工业单位数占到66.6%,到2014年,受地方煤矿整合,单位数减少影响,这一比重虽然回落到59.3%,但比重接近6成,依然占大多数;而装备制造业单位数2014年只占12.3%,轻纺食品业占14.5%,单位数相对较少。近年来,平顶山市的创业环境相对其他地市并没有明显优势,有些地方可能还存在弊端,造成平顶山市工业单位数少,增长落后,结构不均衡,这都对平顶山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造成了一定障碍。

(五)特色产业规模小,发展困难。平顶山虽然是建国后兴建的城市,但也有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依托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产业。汝瓷、绢花、柞蚕丝,还有郏县红牛、尧山的香菇、核桃、栗子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特色就是品牌、就是竞争力,只要运筹得当、找准市场,特色产业就有很大发展空间。但平顶山这些特色产业都缺乏与现代市场运行机制相嫁接的平台,缺乏深度开发,缺乏资金、市场开发有限、生产规模小,发展困难。

二、平顶山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事实上,我国经济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就是尽快告别前工业化时代,进入真正的以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是依靠高的投入,而是让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平顶山作为以能源原材料产业为主的传统重工业城市,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将是一个长期、漫长、艰难的过程,在转型型过程中,未来5-10年,应尽快实现以下几个主要目标,以达到转型的阶段性成果,为将来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的最终转型奠定基础。

(一)支柱产业多元化,突出消费类制造业的发展。2015年上半年,平顶山市能源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62.1%,资产比重达到62.8%,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4.7%,支柱产业单一使工业经济容易受到经济周期及突发风险冲击,经济转型发展首先要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既要改造传统产业,也要发展新兴产业。要“破、立”结合,先“立”后“破”,循序渐进。平顶山在维持现有以能源原材料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同时,应大力培育发展新的支柱产业。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将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消费类制造业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加快,平顶山市也应抓住机遇,重点发展食品、服装、医药、汽车等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产业,突出消费类制造业的发展,未来5-10年,使其主营收入由目前的10%左右,提高到30%,逐步形成带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的一极,与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消费类产品受市场喜好影响敏感,可以倒逼企业不断加强创新研发以跟上市场变化趋势,也更能体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对活跃市场、吸引人才、转变观念,最终优化平顶山市的经济环境也大有帮助。

(二)小微企业繁荣化,占比超过大中型企业。2014年,平顶山市全部工业企业2844家,其中小微企业2715家,占工业企业数的95.5%,小微企业数虽然占了绝大多数,但是完成工业总产值仅占全部工业企业的44.4%,低于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11.2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更具有市场主体特性,经营策略灵活多样,对市场变化反应灵敏,需要依靠自己独特的生存优势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今后应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繁荣发展,使其产值超过大中型企业,使工业企业规模结构形成稳定的金字塔型,以提高工业经济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

(三)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企业初步具备国际视野。随着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悄然来临,信息交流与共享变得越来越便捷,各类信息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信息技术对企业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正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平顶山市工业经济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但发展质量不高,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只有25.9%,远低于发达国家35-40%的水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2014年,平顶山市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08%,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R&D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达到1%时,企业才有长期生存的可能;达到2%3%时,企业才有发展的潜力;达到5%时,企业才有竞争力。平顶山市目前的水平显然还不足以支撑企业创新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平顶山工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平顶山在工业转型发展推动工业化的进程中,要抓住机遇,使工业化与信息化不断融合,首先在所有工业企业推进信息化管理模式,初步实现企业在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实现“智能化”,最大程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创新;其次,企业管理人员普遍具有“信息化”经营理念,立足当地,放眼全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市场,初步具备国际视野。

(四)增长动力内生化,企业普遍建立持续创新能力。平顶山市长期以来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对能源、资源的开发和消耗,2014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依然达到1.15吨标准煤/万元,相当于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2009年的能耗水平;能源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占比达67.1%,这种增长模式目前已经凸显出其不可持续性。2005年上半年,能源原材料工业生产开始出现萎缩,增加值同比下降1.0%。当前,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凸显,产能过剩,结构失衡,成本优势减弱对平顶山市未来工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平顶山市在转变工业增长方式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加强内生动力对经济的拉动,通过生产组织形式创新以及科技投入和进步,推动促进发展的生产要素内生化,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减少经济增长对简单外延扩张的依赖。企业普遍树立创新发展意识,建立创新发展机制,能够不断利用创新成果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壮大。

(五)经济发展绿色化,自觉肩负环保责任。工业经济实现转型发展,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优化。平顶山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在长期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也造成较大压力。2014年,平顶山市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PM2.5,达标天数180天,达标率只有49.3%;在全国258个重点城市空气污染指数排行榜中,平顶山排第60位,空气质量不佳;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全年达标率为47.2%,全市所监测的9个(5个河流断面,4个湖库断面)断面中,劣Ⅴ类水质类别比例为11.1%。石漫滩水库、昭平台水库和孤石滩水库总氮分别超出Ⅲ类水质标准1.02倍、0.20倍、1.32倍。平顶山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要向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转变,企业在环保方面能够自觉肩负社会责任,未来5-10年,努力实现能耗强度和用水强度持续下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率不断上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初步建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城市。

三、平顶山市工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挑战。

(一)研发人才缺乏,创新动力不足。目前我国每万名劳动力拥有研发人员数量为38人,远低于日本(133/万名)、韩国(135/万名)、德国(132/万名)、俄罗斯(111/万名)等国家。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劳动力效率排在第34名,高等教育的质量仅排在第70名。麦肯锡《新兴市场人才报告》的数据表明,我国工程和金融方面的毕业生只有10%左右具备全球化企业所要求的能力,本土的MBA毕业生能够胜任管理工作的不到20%。高端的创新型人才不足是制约中国创新的瓶颈。人才缺乏在平顶山研发领域也很明显,2013年,平顶山市有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或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62个,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9.2%(不含汝州市);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到企业创新动力的不足,2013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44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02件,分别只占全省申请量的3.1%4.8%,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大型企业负担重,转型缓慢。平顶山市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产业,转型发展任务重,难度大。2014年,平顶山市大型企业资产负债率64.7%,高于其他企业11.3个百分点。企业管理人员多,2014年财务费用占主营收入比重达到5.3%,比其他企业高2.8个百分点;大型企业上下游生产涉及面广,从业人员多,2014年,全市大型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0多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平均从业人员数的59.7%。大型企业虽然数量少,但往往是行业的领头羊,对经济和社会稳定关系重大,因此大型企业转型也更加复杂缓慢,阵痛也更加强烈持久。

(三)经济对资源长期依赖导致活力不足。平顶山工业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依靠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种增长模式往往不需要太过专注于科技创新,创新在助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是处于次要地位,久而久之,导致创新意识淡泊,创新活力不足,这对企业在向以创新为驱动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成为了一种障碍。

(四)鼓励创新创业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近年来,中国陆续出现一些创客空间,集聚了一群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也催生了一批科技创新企业。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推动创新发展,一些地方已经捷足先登,以宽松友好的态度接纳各色有着创造梦想的年轻人,并努力为他们实现梦想创造条件。今年5月份,平顶山市举办了首届平顶山市科技创业雏鹰大赛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分赛区比赛。有6个优胜项目将作为平顶山赛区优秀项目参加省决赛,获胜者将获得融资支持、创业导师培训、入驻孵化园区等科技服务,这为平顶山市科技创业开辟了一个新通道。但是,和一些捷足先登的地方相比,平顶山市还没有形成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还须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尊重知识、重用人才、保护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氛围,营造依法兴科的法治环境。

四、未来几年面临的发展机遇

平顶山市工业经济一方面实现转型发展的压力巨大,另一方面新兴行业逐步兴起,推动创新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创新发展潜力巨大。

(一)产业集聚区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平顶山9个产业集聚区通过发展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宝丰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不锈钢制品和光电新能源两大产业集群,郏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矿山机械装备和医用制品及物流两大产业集群,舞钢市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特种钢深加工和纺织服装两大产业集群,鲁山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耐材石材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集群,叶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制盐及盐化工和摩托机车两大产业集群,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煤盐及尼龙化工产业集群,平新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电气装备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电气装备和尼龙化工两大产业集群,石龙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2014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39.2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40.6%同比增长16.8%,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5个百分点,逐步成为推动平顶山市工业经济转型增长的重要力量。平顶山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巨大,要切实采取放开、扶持、带动、保护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大对集聚区产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建设,引导发挥集聚区的创新能力,让集聚区发展在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起到更大作用。

(二)技术人才库初具规模,创新发展基础不断巩固。立足于大型企业和龙头企业,平顶山市近年来在科研领域成果不断。2014年,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目标要求,精心组织实施了一批高新领域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取得了高压智能开关、大线能量焊接船用钢板技术、锦纶66工业丝多头熔体纺工艺关键技术等十五项重大技术突破,为我市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技术项目获得突破的同时,也凸显出一批科技带头人,根据《中共平顶山市委、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顶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通知》(平发〔201010号)“777”人才计划精神,按照《平顶山市学术技术带头人“671青年人才工程”实施意见》(平人社专技〔20131号)要求,评选出2015年度平顶山市学术技术带头人61人。平顶山市建设有平顶山学院、河南城建学院、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等多家高等院校,还有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平高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3个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具有一定的技术人才储备和创新潜力,这为平顶山市实施创新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三)后发优势促使更科学布局创新发展。平顶山市工业生产大多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生产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低,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充分借鉴先进城市好的经验,避免走弯路,科学布局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中,一方面不冒进不盲进,结合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有选择性的发展引进一些关键技术和项目,使个别领域率先实现创新突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科技领域占领先地位,为其他项目跟进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五、为推动创新发展,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建议采取的几点措施

(一)加快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端人才竞争的年代,谁拥有了最完备的人才队伍,就拥有了大力发展经济社会的强大后援。平顶山市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创新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引进,目前平顶山市工业领域科技人才缺乏,高端创新型人才更少,要建立长期的人才引进计划,不断充实人才力量,提升创新能力。人才引进要和科技项目相结合,要让人才发挥作用,避免人才闲置和项目沉淀,让人才在创新和创业过程中,充分实现自我价值。要健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建立完善制造业人才服务机构,健全人才流动和使用的体制机制。

(二)加快建立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推动中小企业上市。在推动小微企业繁荣发展方面,要研究建立科学、规范、开放、包容的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让有优势、有市场的项目都能够顺利发展起来。要鼓励中小企业创造条件上市,小微企业创业初期,大多以家族经营为主,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这种管理体制往往成为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的阻碍,通过上市推动企业进行现代管理体制改造,规范生产经营管理行为,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平顶山市作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对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目前循环经济技术发展和利用呈点状分布,大多集中在大型企业和重点监控领域,没有形成全覆盖和系统性应用。循环经济要加快发展,形成产业化,规模化,要覆盖社会经济的各领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和产业升级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逐步摸索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来进一步约束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确保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成为企业应尽的义务和必须承担的责任。

(四)加快推动企业品牌战略,促进发展转型。品牌战略就是企业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超额利润与价值的重要经营战略。长期以来,平顶山市作为内陆城市和能源资源城市,受开放程度和工业结构影响,企业品牌意识和品牌发展相对滞后,“薄利多销”还是一些企业的主要经营策略。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国际品牌携品牌优势汹涌而至,企业若不能奋起直追只能沦为代工厂或在利益链低端苟延残喘。平顶山市在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要积极推动企业发展品牌战略,要着眼未来,长期经营,品牌的发展有利于企业树立全球意识,有利于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实现转型发展。

(五)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日本、韩国、芬兰等后发的创新型国家实践表明,行业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及不断做大做强,是推动一个产业技术进步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做法。当前,平顶山市企业在行业内能够成为“龙头”企业的还很少,要着重选择平高电气、圣光医药等若干符合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对整个经济带动力强、发展条件较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使其成为带动和促进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领头雁及示范企业。

(六)加强技术引进和再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济、科技的全球化加快了技术扩散和产业化的步伐,为后发国家或地区进行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强大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实行赶超或跨越式发展是不可能的。针对当前平顶山市产业技术的薄弱环节和转型升级的需要,须把引进创新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方式,有选择的引进一些重大关键生产技术和装备,并组织力量进行消化吸收,掌握先进的生产、设计、制造技术,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原料及市场情况进行再创新,快速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平顶山市工业转型发展之路必将是一个长远并且充满艰辛的道路,也是唯一能够帮助平顶山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美丽鹰城”梦想的道路,在这个艰辛而又漫长的道路上只有充满梦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百折不回,才能最终到达胜利的终点,为全市人民赢得一个幸福的未来。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