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统计局门户网站!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上半年平顶山农民增收驶入快车道
文章添加时间: 2017-09-14     文章点击数:

今年是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样本轮换后新样本实行的第一年,新样本涉及全市6县、4区、2市共850户农民家庭,从上半年来看平顶山市农村经济已驶入快速发展车道,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来源、结构有较大的变化。据农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平顶山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091.7元,同比增加562.2元,增长22.2%,扣处物价指数后,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市增长15.4%

一、现金收入构成及其特点

()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改革城市用工制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民外出打工人数稳定增加,给农民工资性纯收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上半年,全市农民得到工资性收入人均达到1125.7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10.2元,增幅23%。其中外出从业得到工资性纯收入人均达到573.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43.8元,增幅33.4%;全市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度增加,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本地劳务市场,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在本地乡镇企业农民得到了工资性纯收入人均446.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9.3元,增幅15.3%

(二)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强有力的支撑点。农产品生产全面丰收,价格高位运行,使家庭经营纯收入平稳增长。各县(市)区根据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做到“盯着市场看、围着市场转、跟着市场干”的原则,带动了农业内部产业的平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今年上半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1729.4元,同比增加325.4元,增长23.2%。从家庭经营三次产业收入情况来看,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1113.7元,同比增加202.5元,增长22.2%;对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贡献率为64.2%。第二产业现金收入强势增长。随着工业园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民从事第二产业个体经营的队伍日渐壮大,工业收入增势迅猛,建筑业收入增长更是突飞猛进,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第二产业现金收入63.8元,同比增加18.4元,增长40.6%,直接拉动农民收入增长2.1个百分点,对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贡献率为3.7%。第二产业现金收入的强势增长为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加奠定了基础。

(三)第三产业现金收入增势较快。受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战略的推进,平顶山不断采取得力措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增收空间。对鲜活农产品运输实行“绿色通道”政策,使从事交通运输业的经营农户焕发了生机,同时,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农村餐饮业、商业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开始活跃,给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上半年,农民从第三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人均为551.9元,同比增加104.5元,同比增长23.4%

(四)财产性收入小幅上涨。随着国家和地方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的落实到位,广大农民的“受惠面”越来越广,享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但由于新的调查方案将土地征用补偿、报销医疗费这两大块收入纳入到非收入现金所得范围内,直接影响到农民非生产性收入增幅较小。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58.3元,同比增加4.1元,增长7.5%

(五)政策性补贴收入持续增长。随着政府对农民政策性补贴政策力度加大,农民获得较多的实惠。上半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178.3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2.6元,增幅14.5 %。其中离退体金、养老金收入人均37.4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4元,增幅62.8%

二、平顶山农民收入困境

平顶山市农民收入水平节节升高,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生活质量逐年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正在加快追近全省平均水平的步伐,在朝本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靠拢,目前发展中还存在不足。

(一)农业增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力度不大。平顶山市农作物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面积相对较小且规模化种植水平较低,粮食产量上涨的空间比较有限,蔬菜供给增加往往又会导致供给过剩,农作物单产大幅增加遇到瓶颈;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在节节攀升,农业生产呈现出“投入大、收益低、风险高”的特点。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稳定粮食价格,而蔬菜的销售价格却没有保障,蔬菜的投入成本较粮食作物偏大,且不方便存放,销路不畅的蔬菜往往会影响菜农一年的收成,农产品“卖难”依然存在,因而靠增产来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小。

(二)农业增值能力相对薄弱。平顶山市农作物品种结构单一、质量不高,产品上市时间相对集中,产品交易相对被动,致使价格低、效益差。从往年的情况看,多数经济作物产品普遍以初级产品的形式流向外地,然后经过深加工实现增值,价格也会实现翻番,实际上在初级产品向深加工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利润空间,而平顶山市的类似加工企业还相对较少,农产品加工增值的能力相对薄弱。

(三)非农产业缺少带动动力。通过振兴非农产业可以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而平顶山市目前农村非农产业多处于自谋出路状态,缺乏带动动力。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活力不足,动力不够,对农村第二三产业附属带动力度不够;二是农村工业化相对滞后,乡镇企业规模较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规模受到制约,从而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快速、稳定增长。

(四)农业农村投入不足。一是信贷支持缺乏。受农业自身的弱质性,金融部门自身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农民的诚信度以及农村信用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信贷支持范围有限,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二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差。由于农民现金收入相对有限,除去子女教育、就医、农资价格上涨等负担较重,客观上影响了农民自身的投资能力,再加上主观上对那些高效、创利能力强的产业投入涉足甚少,缺乏冒险意识等因素,削弱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和建议

(一)继续扎实实施“农业产业振兴”战略,调整产业结构

一是更新观念,强化农业产业化意识,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结构调整;二是发挥优势,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合理布局,搞好基地建设,围绕建设生态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促进粮食与多种经营、农业与企业、城镇与农村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着力实施农业产业振兴规划,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增加农民收入。

(二)增加对农业投入力度,完善农业配套设施

一是治理河流、兴修农田水利,改造中低产田,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科研攻关和适用技术推广,以此来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减少农业自然风险;二是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信息网络和信息服务建设,向流通领域延伸,加强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改善农产品保鲜、储藏等流通设施,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减少农业的市场风险。

(三)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列入主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养老、自然灾害等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真正做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贫有所帮,消除农民对未来的后顾之忧。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