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统计局门户网站!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2014年平顶山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报告
文章添加时间: 2017-09-14     文章点击数:

 

当前,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平顶山市城市发展目标是将平顶山市建设成为工业强盛、商贸繁荣、交通便利、市景优美、生活舒适、设施完善、具有中原特色的现代化大城市。

201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建市以来最严重旱情,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带领全市各条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围绕调整结构、加快转型这条主线,着力推进“转型提速、发展提质、环境提优、幸福提升”,致力增速换挡、改革加鞭、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发展新机遇,促改革、惠民生,全市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平稳发展,运行质量逐步提高。

一、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管辖宝丰、叶县、鲁山、郏县四县和新华、卫东、石龙、湛河四区,代管舞钢、汝州两个县级市,全境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行政区域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44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97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73平方公里。2014年末全市总人口557.12万人,其中市辖区109.96万人,全市常住人口496.0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7.23万人,城镇化率47.83%,比2013年提高1.46个百分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一)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各类矿藏57,其中煤、盐、铁储量最大,拥有华东和中南地区最大的煤田,素有“中原煤仓”之称;是我国第二大井盐产地、中国矿业协会授牌的“中国岩盐之都”、全国十大优质铁矿之一。有各类水库175座,年均水资源拥有量30亿立方米, 是中部地区水资源富集区。2014年平顶山遭遇近40年罕见旱情,水资源总量为10亿立方米。

(二)产业优势突出。拥有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特种钢材、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工业基础雄厚,已形成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以煤炭、电力、钢铁、纺织、化工、机电、建材、食品等八大工业基地为支撑的新兴工业体系。平煤集团是国家确定的发展为超亿吨级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神马集团是世界三大帘子布生产企业之一,舞钢公司是国家特宽特厚钢板和特种钢材生产科研基地,姚电公司是华中电网骨干电厂之一,天鹰集团是全国三大高压开关制造企业之一,还有中盐皓龙公司、宝酒集团等一大批企业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同行业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平顶山市被河南省确定为中原城市群九个中心城市之一。

(三)区位交通便捷。地处京广和焦枝两大铁路干线之间,距新郑国际机场100公里。2014年铁路旅客运量180万人,铁路货物运量2914万吨。兰南、宁洛、二广、郑尧、焦桐5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和全国高速公路网络相连。2014年公路客运量1.2亿人,高速公路货运量9288万吨。

(四)投资环境宽松。按照“优化东区功能,完善老区环境,发展西部新区”的发展思路,强化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产业发展。以城市创建为载体,加快城市道路、污水管网、街头游园、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日趋完善。2014年市辖区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43953万元,比上年增长58.3%,绿地面积262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928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40%以上,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108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5%。平顶山市被国家纳入享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范围,在项目建设、税费减免、对外开放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各项优惠政策和主要生产要素较为宽松,具备投资兴业、快速发展的条件。

(五)城建步伐加快。进一步强化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2014年出台了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部矿区综合整治规划等通过专家评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宝石快速通道基本建成,平郏快速通道加快推进,光明路北延、凌云路南延等工程完工,孟平铁路复线等项目开工建设,郑万高铁西线方案已经确定。31个中心镇完成投资2.2亿元,新增道路69.9公里。大力推进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20153月被全国爱委会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已经启动,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强,经营城市效果初步显现。

二、城市经济规模和效益不断增长

(一)经济总量继续增加。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7.2亿元(当年价),增长7.3%(可比价),其中,市辖区实现466.5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28.5%;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0.7亿元,增长9.17%,其中市辖区68.2亿元,增长7.8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46.1亿元(当年价),增长4.5%,其中市辖区873.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49.2亿元,增长17.65%,其中市辖区278.2亿元,增长25.9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0.1亿元,增长12.8%,其中市辖区294.9亿元,增长13.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93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89元,增长11.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4120元,增长3.83%。

(二)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一是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1.87个百分点。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分别高于经济增速1.43.8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014元,比上年增加1493元。三是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30.3亿元,同比增长4.49%;实现利润162.8亿元,增长1.81%。四是把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作为刚性约束,大力实施蓝天、碧水、乡村清洁等工程,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扎实推进,湛河综合治理全面开工,重点节能减排工程进展顺利,2014年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119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35%;全社会用电量1610477万千瓦时,下降0.17%,其中市辖区下降6.62%;全市倡导低炭经济,节能减排,人们节能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市辖区工业用电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分别比上年下降7.39%和6.27%;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加强,新增绿地5万平方米,造林11.1万亩;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1.8%;工业废水排放量5957.1万吨,下降33.6%,工业二氧化硫产生量和排放量分别下降7.9%8.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13%,比上年提高3.03个百分点。

(三)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是2014年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671392 万元、8794217万元、 5906108 万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13年的10.44:58.23:31.33改善为10.21:5371:36.08,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降低0.23个和4.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4.75百分点。二是坚持优化存量、扩大增量、弥补短板,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把优化工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2014年全市工业经济中非煤产业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3.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六大高成长性行完成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0.2个和4.2个百分点。三是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81.1%。产业集聚区投资建设步伐加快。全市9个产业集聚区在建项目346个,其中亿元以上施工项目240个,新开工项目个数21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8.7亿元,增长24.1%,高于全市投资平均增速6.5个百分点。四是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强力推进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2014年全市“两区”建设完成投资54.1亿元,增长45%;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2013年提高4.75个百分点。

(四)经济动力转换提升。一是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1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0.09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比全市GDP增速高5.5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二是创新动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组建市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6个,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通过验收。2014年规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7.2亿元,增长12.4%,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8个百分点,占比2.9%,较2013年提升0.2个百分点。

三、城市人民生活质量继续得到改善

(一)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1、教育水平、层次进一步提升。2014年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5所,新增一所,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3175人,增加194人;平顶山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实际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 进一步明确成人教育培训的功能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办学模式,突出教育特色,加快培养先进制造装备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亟需的技能人才,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坚持多元办学、校企合作,成人教育队伍不断壮大。2014年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2917人,比上年增加1120人。

2、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努力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2014624,平顶山市第5届科技功臣电视颁奖仪式在市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隆重举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隆重表彰奖励科技功臣,目的是通过表彰奖励展示榜样的力量和风采,吸引和激励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创新创业,使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全市营造了尊重创新、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2014年全市专利申请授理2932项,比上年增加886项,专利申请授权1208项,其中发明682项,增加567项;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1105人,R&D内部经费支出243837万元,比上年增长13.09%。

3、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平顶山市坚持“文化产业大发展、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名片大彰显、文化设施大建设”的目标,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提升城市品位。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实施,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2014年全市拥有体育场馆9个,剧场、影剧院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353.14千册,比上年增长8.8%;订销报刊杂志累计62815.40 千份,增长3.1%;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4%和97.1%。2013年平顶山市获得了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类“群星奖”,平顶山博物馆入选第十一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被正式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在全国并不多见,在我省博物馆界尚属第一家。

4、医疗卫生水平持续提升。平顶山市卫生工作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 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强化妇幼保健服务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加大医疗卫生资金投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破解群众看病就医难题, 力求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2014年全市拥有医院、卫生院209个,床位数2.5万张,比上年增长7.08%,医生、注册护士20923人,增长5.8%。

(二)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

2014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累计完成2415349万元,同比增支149761万元,增长6.61%。预算支出执行管理进一步加强,法定、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其中,教育支出完成476693万元,同比增支21633万元;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305887万元,同比增支11562万元;住房保障支出87561万元,同比增支25718万元,增长41.5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32449万元,同比增支30581万元,增长30.02%;医疗卫生支出259458万元,同比增支29181万元,增长12.6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8998万元,同比增支3812万元,增长10.83%。汇总有关支出,2014年全市财政用在民生方面的支出达1788136万元,占财政支出的74%,比上年同期增支94865万元,增长5.6%,支出向民生倾斜,在财力困难情况下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三)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保障

1、促就业、保民生。平顶山市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畅通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渠道;落实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妥善化解产能过剩中可能出现的减员、待岗问题;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加强就业培训,全力推动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3亿元,统筹做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被征地农民、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的就业问题。2014年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171790人,同比增长1.21%,其中市辖区70846人,增长27.72%;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9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2、强保障,增福祉。一是继续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截至201412月底,全市10个县(市、区)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共计193.45万人,实际参保185.02万人,参保率达到95.64%;其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0.53万人,比上年增长1.43%;为了让老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市60周岁以上领取待遇人员49.30万人,发放养老金共计3.03亿元。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已达到41.3万人,在职参保人数达到31.11万人,完成全年扩面任务;2014年企业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基本养老金198元。二是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进一步加强五保对象的核定与管理,及时将农村“三无”人员纳入五保范围,享受五保供养待遇。2014年,全市先后投入资金600多万元,为1.4万名农村五保对象发放供养资金4059万元,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3500元,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2220元。三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2014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49.21万人,比上年增长17%,其中,市辖区98.77万人,增长25.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2.32万人,增长33.69%,其中,市辖区61.95万人,增长36.25%。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全市和市辖区均比上年有一定增长,更多的人被纳入参保范围。四是城市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201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8万人,比上年减少4594人。市辖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3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385元,县(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330元。全市有社会福利院133个,福利院床位1.2万张,比上年增加330张;社区服务设施205个,同比增长15.82%。

3、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百姓更加安居乐业。2014年,保障性住房施工面积39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3.02%,竣工面积113.1万平方米;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5万套、基本建成1.2万套,本年完成投资30.43亿元,发放廉租住房补贴366万元。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15.32亿元,同比增长8.9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11.34亿元,增长7.4%,市辖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9.12亿元,下降0.38%,说明随着投资渠道拓宽,城市居民投资理财意识进一步增强,用于其它理财投资项目的资金分流了储蓄存款;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42.31亿元,同比增长17.13%,主要是企业短期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1.62%和27.18%。

2014年市辖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59元,增长8.57%,人均消费性支出18004元,增长6.11%;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提升生活品质愿望的增强,2014年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508341辆,同比增长11.95%,其中私人汽车459270辆,增长17.55%,市辖区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5辆,比上年增加3辆,增长20.66%。

家用汽车的快速增长带动了财产险的保费收入和赔款、给付的同步增长。2014年全市保费收入45.97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财产险11.46亿元,增长17.66%,人身险34.51亿元,增长6.79%;全市赔款、给付15.75亿元,增长9.89%,其中财产险6.6亿元,增长17.88%,人身险9.14亿元,增长4.76%。

全市交通事故死亡117人,与上年持平,损失额259万元,增长5.28%;火灾事故损失额945万元,同比增长71.2%,主要是汝州一家超市、舞钢一家纸箱厂着火,没有造成人员死亡。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更快地破大案、更多地破小案、更准地办好案”的工作要求,快速反应,大员靠前,全警联动,多策并举,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2014年平顶山市命案发案31起,创历史最低,侦破率100%,创历史最高,另外破获往年命案积案9起,命案侦破整体成绩创历史最佳,全市刑事案件立案2413起,比上年减少327起,犯罪人数3137人,同比减少736人,青少年犯罪568人,减少150人,下降20.89%。

     经过广大建设者精典规划,精致建设,精心管理,现在的平顶山是一座生态之城、山水之城、古地新城和活力之城,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人居环境越来越美,城市品位显著提升,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