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统计局门户网站!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平顶山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报告
文章添加时间: 2017-09-14     文章点击数:

【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着力点。为了更直观的理解平顶山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经济转型的紧迫性,本文从统计行业划分的角度,对传统产业的概念、范围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了平顶山市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以期对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有所参考。

一、传统产业的概念和范围界定

 1、传统产业的概念和范围。

传统产业是一个历史相对概念,是相对于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工业而言的。是指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使用传统技术规范来解决各种生产问题而形成的产业,在工业化过程中起支柱与基础作用的产业。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传统产业会有不同的内涵。目前,我省确定的传统支柱产业主要指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产业 ,涵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和轻纺工业等主要行业。

2、传统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传统产业是弘扬民族传统的载体。一些传统产业与当地的民族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是体现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如我国的传统手工业、丝绸业、制茶业、陶瓷业等。在一定意义上,传统产业的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传统产业的发展,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第二,传统产业的兴旺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传统产业是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支柱产业,他现在提供着将来仍将提供着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所需的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传统产业的兴旺是国强民富的具体体现。

第三,传统产业的巩固是解决就业,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就我国而言,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社会需求旺盛,传统产业为解决劳动就业和提供生活必需品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传统产业的提升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新兴产业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推动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但他不会取代传统产业,因为软件不能替代食品、服装和住房。一方面,传统产业提供了新兴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提升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传统产业不等同夕阳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淘汰的不是传统产业,而是传统产业中的夕阳技术,是传统产业中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以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产业。

二、平顶山工业发展历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揭开了平顶山工业经济发展崭新的一页。平顶山工业经济从建市之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在已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煤炭、电力、钢铁、化工、装备、建材、纺织等综合发展的工业体系,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突出,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1、单一产业发展阶段(19491970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的平顶山隶属许昌专区, 工业百废待兴,1953年,平顶山矿区开始建设。1955年,第一对矿井二矿破土兴建,随后一矿、四矿、五矿、七矿、十矿等比肩齐上。到1966年,已有七对矿井建成投产,煤炭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4%,煤炭生产基地初步形成。“文革”十年,矿区在动乱中艰难前进,六矿、高庄矿、大庄矿和洗煤厂、焦化厂等先后兴建,绢纺厂、内衣厂、铝制品厂、灯泡厂等一批企业应运而生。矿区形成了勘探、基建、采掘、洗选、焦化、运输、机械修造等成龙配套的生产体系,煤炭作为主导产业,占有绝对优势,一直是全市经济工作的中心。

    2、配套关联产业初步发展阶段(19711982年)

    1971年,装机容量10万千瓦的平顶山电厂建成并投入运营,七十年代中期,建成了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大型坑口电站—姚孟电厂。平顶山电力工业从此崛起。

    1971年与电力工业配套的高压开关厂迁来,相继又建成了舞阳钢铁公司,同期化肥、建材、机械、食品等工业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到1982年,全市已初步形成煤炭—电力—冶金—其它关联产业的产业链,各产业的规模效应、产业间的共生效应已明显显现,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中能源工业占52.4%,化学工业占4.5%,冶金工业占7.5%,建材工业占3.6%,轻纺工业占17.2%。传统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平顶山市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总量的不断壮大。但同时专业性工矿城市早期发展的通病,诸如轻重比例失调、“三产”发展缓慢、环境污染严重、女青年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如何避开国内外一些资源型城市从畸型发展走向萎缩的老路,闯出一条适应产业方向的综合协调发展路子,是平顶山工业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从1980年开始,逐步确立了“以能源工业为主体,煤、电、钢、轻、化、纺协调发展”的方针, 1980年,国家把锦纶帘子布项目摆放在平顶山,1982年建成投产。化纤纺织工业的崛起,大大改善了全市的工业经济格局。

    3、相对综合协调发展阶段(1983——1993年)

1982年,率先采用群众集资的形式,筹建起4.8万枚纱绽的棉纺织厂,又建起一定规模生产能力的化纤厂、毛纺厂,形成了棉、化、丝、麻、毛纺等门类齐全的纺织行业结构;进行了啤酒厂建设和宝丰酒厂扩建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啤酒、白酒、卷烟生产能力;食品、制革、农副产品加工、木器制造业也有较快发展。

1986年轻重工业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2.377.7调整为31.8 68.2

   从八十年代中期起,姚孟电厂二、三期工程相继建成,装机容量由60万千瓦扩大到120万千瓦;舞钢公司轧钢能力也进一步扩大,1993年全市钢材产量达到40.14万吨;洗精煤471.9万吨,焦炭产量由 40.3万吨扩大到 458.6万吨;水泥产量由30.4万吨扩大到148.1万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煤炭、纺织、冶金、电力、机械、建材、食品行业的产值分别占30.7%12.8%12.4%12.2%9.7%6.1%8.1%。大大改变了1982年以前煤电工业比重过大的状况。这一时期,城市自身机能大大增强,基本走上了综合协调发展的坦途,而城市主导产业——能源的生产和输出功能也相应得到强化,城市的基本性质仍未改变。   

4.工业经济加速腾飞发展阶段(1994-2009年)

从九十年代起,平顶山工业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上升期,1997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下探筑底6年,从2003年开始经济又开始快速回升并持续高速发展。特别是2004-2008年全部工业增速分别保持17.5%18.7%18.8%18.9%15.6%,带动GDP增速分别达到15.8%15.4%16%16.2%13.6%的快速发展时期。2009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27.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35.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7.4亿元。经过“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的结构调整,三次产业比例由1949年的87.27.15.7,到1980年的43.440.116.5,再到2009年演变为9.365.225.5,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序列已由一、二、三演变为二、三、一的格局。

5、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阶段。(2010年至今)

平顶山因煤而兴,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传统支柱产业在工业中一直是主力军,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产业结构政策调整加快,我市亦着力推进传统支柱产业优化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一是巩固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和轻纺等传统产业的战略地位,加快产业技术升级进步;二是拉长产业链条,加速发展化工产业,使平顶山市成为河南乃至国家的煤化工、盐化工基地;三是积极培育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通信、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等新新技术产业,向多元化产业发展。这一过程以能源项目--中电投鲁阳电厂和平煤天安的500万吨洗煤项目,冶金项目—年产能100万吨的舞钢新希望炼铁有限公司的炼铁项目,电子通信项目—年产值20亿元的河南尧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建成投产为标志,宣告了新一轮产业演进阶段的发端。全市规模以上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和轻纺工业占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77.5%下降到2014年的70.3%;汽车、电子、装备制造业比重由2010年的13.8%上升到2014年的19.3%结构调整效果明显,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三、平顶山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现状

平顶山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与调整,传统产业比重虽有下降,但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变,优势犹存。2014年,全市传统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14.3亿元,同比增长7%,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0.3%,对工业的贡献率为49.2%,拉动工业增速5.2个百分点;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03.8亿元,同比下降2.4%,低于全市主营业务收入增速5.7个百分点,占比为65.6%,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36.2亿元,同比下降0.9%,低于全市利税增速5.7个百分点,占比为57.2%,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达到59.4%,比去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

(一)     能源工业贡献突出

平顶山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能源工业一直以来为平顶山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4年,全市能源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36.3亿元,同比增长10.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0.1%,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对全市的贡献率为41%,拉动工业增速4.3个百分点;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52.9亿元,同比下降6.2%,占全市主营业务收入的25.8%,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82.3亿元,同比下降10.8%,占全市利税的34.6%,同比下降6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工业贡献非常突出,全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95.7亿元,同比增长14.5%,贡献率为47.4%,拉动工业增速5个百分点;电力工业下滑严重,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37.4亿元,同比下降10.5%,下拉工业增速0.8个百分点。

(二)     化工工业持续下滑

我市化工工业主要是依赖平顶山境内丰富的煤、盐资源,在煤、盐工业发展基础上的产业链延伸,由于受能源、资源及环境的制约,原来单纯以追求规模扩张为目的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近年来国家对环保要求越来越严,加上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下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全市化工工业生产增速持续下滑,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影响较大。2014年,化工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7.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4%,比2013年下降1.8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6.5个百分点;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04亿元,同比下降19.2%;实现利税5.9亿元,同比下降14.7%。其中炼焦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6%,下拉工业增速0.7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下降5.3%,下拉工业增速0.2个百分点。

(三)     冶金工业逆势前行

 “十二五”是我国冶金工业优胜劣汰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市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全球经济不稳定的形势下,平顶山冶金行业充分利用全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机遇,以企业联合重组、优化升级、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资源就地转化为重点,不断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增强竞争力,以舞钢公司为龙头向两端延伸,带动采矿业、炼铁业、不锈钢材、优质板材、建筑钢材、装备制造用材、不锈钢制品等钢铁产业链,实现冶金工业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2014年,全市冶金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0亿元,同比增长7.4%,拉动工业增速0.5个百分点;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97.3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现利税10.9亿元,同比下降2.3%

(四)     建材工业增速趋缓

受近年来房地产由热变冷需求下降,建材产能过剩和价格持续下跌影响,我市建材工业增速大幅下滑,特别是传统的水泥、砖瓦、陶瓷产品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导致企业间恶性竞争,表现出“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现象非常突出。2014年,全市建材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4.2亿元,同比增长6%,增速比2013年下降8.1个百分点,比2012年下降4.6个百分点,比2011年下降22.9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35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速0.7个百分点;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6.8亿元,同比增长7.2%;实现利税30亿元,同比增长5.7%

(五)轻纺工业稳步增长

轻纺工业是消费品工业的主体,平顶山轻纺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和建设,行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生产稳步增长,产品产量与品种逐步增加,质量不断提升,已成为我市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支撑力量。2014年,全市轻纺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6.1亿元,同比增长10.1%,拉动工业增速0.6个百分点;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12.7亿元,同比增长6.6%;实现利税7.1亿元,扭亏为盈。

四、平顶山传统支柱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建设成就显著,工业经济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常态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知识、技术和信息等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急剧加大,而传统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对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作用大大下降,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暴露出传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资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较重,整体竞争力较弱等问题,传统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一)能源工业占比高,结构优化任重道远

由于我市境内煤炭资源丰富,能源工业对煤炭的依赖尤为突出,全市许多行业的形成和发展都与煤炭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直以来能源作为主导产业,在工业中占比最高,贡献十分突出,但由于对过度开发和浪费,我市煤炭资源日益减少,同时引发部分土地塌陷,水位下降,河流断流增多,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愈发严重。特别是自20126月起,煤炭价格进入下行通道,煤炭市场低迷,使“一煤独大”的平顶山经济倍感压力。能源工业占比从2010年的77.5%下降到2014年的70.3%,占比下降了7.2个百分点,能源工业占比正逐步下降,但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在占领产业高端、提升产业价值链上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与周边地市相比,在先进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方面明显落在了后面。

(二)化工产业生产下滑严重,产业链有待延伸

我市化工产业最早起步的是在煤炭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炼焦工业,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在一定时期表现的相对集中,高消耗资源、高投入资金、高污染环境,限制了小炼焦、小土焦企业的发展,受政策影响逐渐关停倒闭。平顶山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出了神马尼龙化工、神马工程塑料、神马氯碱发展、神马万里化工、中鸿煤化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平顶山石龙、平顶山化工、平顶山高新等产业集聚区,不断向煤化工、盐化工、新材料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但在延伸化工产业链向高、精、新方向推进仍待继续努力,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2014年,全市化工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2%,下拉工业增速0.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同比下降14.7%,下拉全市利税增速0.4个百分点。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生产下滑严重,主要产品聚氯乙烯树脂产量同比下降32.1%,烧碱同比下降12.5%,化肥停产,合成纤维单体同比下降4.7%,焦炭和合成纤维聚合物同比仅增长4.2%2.1%

(三)冶金工业产能过剩,产品价格持续下滑

平顶山冶金工业与全国冶金行业“寒冬”休戚相关,在经历了“腰斩”、“断崖”、“再度沦陷”后,2015年冶金工业的“寒冬”还在继续,主要表现在市场需求萎靡、订单严重不足、资金紧张、价格持续回落、盈利水平下降等方面,特别是钢材的销售平均单价从2008年最高的7194/吨,下滑至2014年的4014/吨,今年更低至3017/吨,但随着舞钢新希望炼铁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建成投产,减少中间环节能源消耗,大大降低了炼钢成本,这也许将成为平顶山涉钢产业冲出重围的突破口。冶金工业只有通过不断地结构调整和优化,逐渐向集约化、高技术化和产品成本降低方向发展,经过优化组合,企业间优势互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向特、精、高方向发展,建设以不锈钢材、优质板材、建筑钢材、装备制造用材、不锈钢制品等产品为主导的现代钢铁工业体系,实现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四)建材工业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

发展建材工业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石灰石、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建材工业,是仅次于能源、冶金行业的耗能大户,2014年我市建材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82.7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8.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未来资源枯竭问题越来越严重,加上国家近年来对污染治理、粉尘排放等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建材工业亟待绿色转型。当前,我市建材工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模式,要改变这一发展模式,就需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依托非金属矿开采和制品业以及回收矿山、电厂废渣升级建材产业层次,提高废弃物的再利用技术,消除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环境净化技术,通过清洁生产实现“减污减排”。

(五)轻纺工业增速、占比依然偏低

2014年,全市轻纺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低于全市工业增速0.5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但增速和占比依然偏低。目前,我市轻纺工业的产品结构仍以中低端为主,总体质量不高。2014年,我市轻纺工业资产负债率64.9%,高于全市资产负债率11.3个百分点,比全省轻纺工业资产负债率高出32.1个百分点。虽然近年来我市轻纺工业已培育了一批具有科技含量、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产品,但数量不大,仍有相当一部分产品为中低端的初级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模式仍以数量扩张为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轻纺等生活必需品要求会越来越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必须靠名牌效应,质量保证,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五、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前景预测

 当前经济增长还离不开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在新兴产业没有成长为支柱产业之前,我们必须一手抓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巩固已有的特色主导产业;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民生的视角,维护稳定的大局看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促传统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和目标是:通过整合传统产业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使传统产业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最终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由粗放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化,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精、尖产业发展转化,由高污染低效益向益节能环保高效转化,由局部特色向整体特色转化,由企业分散型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型模式转化,由注重资源开发向注重市场开发转化。

 “十二五”时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市传统支柱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发展速度虽有所回落,但总体发展情况良好,结构调整明显,内部构成不断优化。预计2015年,全市传统支柱产业比重继续下滑,增速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基本保持低速增长态势,但轻纺工业仍会保持10%以上的较快增长。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