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统计局门户网站!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2015年平顶山市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发展状况分析
文章添加时间: 2017-09-14     文章点击数:

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是服务业企业(机构、商户)集中布局、服务业集群发展,服务功能集合构建、空间和要素集约利用,促进大容量就业为城区和周边区域提供综合服务的城市功能区。发展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以下简称“两区”),是平顶山市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振兴城区经济、增创发展新优势打造的重要平台和载体。2015年,平顶山市坚持把 “两区”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主要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健全运营管理机制,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两区”建设取得较好发展。

一、“两区”的基本情况

2015年,平顶山市审核确认商务两区内“四上”单位(简称“两区四上单位”)共101家。全市的商务中心区3个。其中,1个市级商务中心区位于的平顶山新区核心地带,围绕白龟山水库发展“两区”,区位优势明显,扩大规模后比去年增加了1.27平方公里,2015年占地面积为3.47平方公里,另两个县级商务中心区分别是舞钢商务中心区和郏县商务中心区,舞钢商务中心区位于舞钢市垭口,占地面积1.4平方公里,郏县商务中心区位于郏县县城中部,占地面积0.8平方公里。特色商业区7个,分别是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宝丰县、叶县和鲁山县特色商业区,占地面积分别为1.86、0.86、0.95、0.16、1.93、1.61和1.56平方公里。2015年,经省发改委批复,新华、鲁山特色商业区分别扩围0.51、0.88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底,全市特色商业区总面积达15.24平方公里,较去年同期增幅27.3%。

2015年平顶山市“两区”规划面积图(单位:平方公里)

    

二、2015年平顶山市新增“四上”两区单位入库情况

“四上”企业是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限额以上服务业、资质以内建筑业以及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的简称,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分县区看,2015年,平顶山市入库“四上”两区企业共101家,比2014年新增单位26家,同比增长34.0%。从“四上”两区企业入驻情况看,平顶山市商务中心区、舞钢市商务中心区,其单位数分别为9家和2家。郏县商务中心区、宝丰特色商业区、增幅较大,分别增长400%和94.1%。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叶县、鲁山县为特色商业区,其单位数分别为6家、20家、1家、4家、19家和3家。

2015年全市“四上”两区入库单位数

2015(个)

2014(个)

增幅(%)

总计

101

75

34.0

 平顶山市商务中心区

9

9

0

 新华区特色商业区

6

4

50.0

 卫东区特色商业区

20

19

5.3

 湛河区特色商业区

1

1

0

 石龙区特色商业区

4

3

33.3

 宝丰县特色商业区

33

17

94.1

 叶县特色商业区

19

19

0

 郏县商务中心区

4

0

400.0

 鲁山县特色商业区

3

1

200.0

 舞钢市商务中心区

2

2

0

分行业看,限额以上批零业37家,限额以上住餐业16家,房地产开发经营业35家,规模以上服务业13家。分别占入库“四上”两区企业总数的36.3%、15.8%、34.7%、12.9%。

  2015年平顶山市分行业 “四上”两区入库单位

限上批零业

限上住餐业

房地产业

规上服务业

 

101

37

16

35

13

平顶山市商务中心区

9

1

7

1

舞钢市商务中心区

2

2

  县商务中心区

4

1

1

2

新华区特色商业区

6

1

2

3

卫东区特色商业区

20

6

2

8

4

石龙区特色商业区

4

4

湛河区特色商业区

1

1

宝丰县特色商业区

33

19

4

4

6

  特色商业区

19

9

6

4

鲁山县特色商业区

3

1

2

  三、商务“两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情况看,平顶山市商务“两区”建设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两区”法人单位数量少,全市10个商务两区进驻企业有190家,规模以上企业101家;其次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今年以来郏县商务中心区、宝丰特色商业区发展较快,入驻企业个数增加较多,而两个商务中心区新增单位进度缓慢。归纳起来,平顶山市商务“两区”建设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规划定位有待进一步明晰化。

发展定位还不够清晰。个别县市区对“两区”的科学内涵理解不透、功能定位把握不准,工作重心不突出,在规划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布局上仍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装到篮里就是菜”的倾向,缺少主攻方向和具体抓手,造成主导产业不明确、特色产业不突出、发展成效不明显。

(二)管理服务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部份县区商务“两区”体制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运营管理机制不健全。“两区”建设工作推进机制、要素保障机制、考核激励机制还不完善。目前,全市10个“两区”中,只有宝丰县和郏县成立了“特色商业区管理委员会”,对特色商业区的规划、建设、招商引资进行有效管理。其它“两区”基本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约着“两区”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招商引资有待进一步持续化。

个别县市区“两区”建设工作进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单位入驻少。一是因为城乡接合部占比较大。新华区和湛河区新规划的特色商业区范围内建筑多以棚户区、小作坊为主。二是闲置土地较多。如湛河特色商业区位于新南环以南,由于临近开源路高速出入口,大型货车过往频繁,周边商住环境不佳,加上存在较多的农田耕地,尚未被开发利用的闲置土地较多,商户及开发项目入驻期望不高。

  (四)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合理化。

  个体商户比重较大。商业区范围内存在诸多商业建筑,但招商乏力、商户管理机制存在缺失,大多是以柜台租赁的方式进行个体经营,虽集中了相当多的商户,但因为是个体商铺而达不到规模无法纳入到“四上”统计范围之内,虽然整体轮廓已基本形成,但入驻法人单位较少,因此无法提供统计数据,因此对“两区”的统计考核没有支撑作用。

  (五)“两区”考核奖励有待进一步系统化。

  有些地方政府对商务“两区”考核内容不清楚。省政府“两区”考核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标体系,从经济总量、集群发展、节约集约等三个方面设定8项考核评价指标。其中经济总量方面,重点考核服务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和税收等4项指标;集群发展方面,省定商务中心区重点考核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单位)税收比重、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单位)个数等2项指标,省定特色商业区重点考核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单位)个数等2项指标;节约集约方面,重点考核投入产出强度、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率等2项指标。二是综合排序。对年度考核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分别计算省定各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绝对量指数和发展指数,按绝对量指数30%和发展指数70%的权重,确定年度省定各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综合分数和排序。考核目的是引起各县(市、区)的高度重视,总结经验、查找差距,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全市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快速健康发展。考核办法的制定,目的是引起各县(市、区)的高度重视,总结经验、查找差距、鼓励先进、鞭策后进、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全市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快速健康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统筹规划、科学发展。加强领导,抓实开放招商工作。加大招商力度决定着“两区”建设的快慢和水平。要围绕“两区”功能定位,上门服务,“点对点”项目对接。确保能招商、招来商,进一步加快商务“两区”了展步伐,尽快取得新的成效,为平顶山市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强化支撑,突出特色。特色商业区首先要有特色,只有突出特色才有影响力和竞争力,才能聚产业、聚人气。具体到平顶山市的特色商业区发展,要着重在“特”字上做文章,充分挖掘本地特色产业、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商贸潜力等比较优势,明确核心服务特色或特定业态模式,在品牌集聚、业态创新、管理服务等方面打造亮点,快速壮大特色产业集群规模,提升特色商业区发展层次。要按照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原则,根据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对特色产业进行合理布局,指导和引导商业差异化发展,避免出现同质化恶性竞争现象,确保特色商业区持续健康发展。要把实施招大引强,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全市特色商业区今后发展重中之重的任务,持续深化大招商活动,围绕开发特色产业、打造精品亮点、集聚业态品牌、壮大产业集群,在商业商贸提升、商务服务集聚、商文旅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等领域,精心包装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业态模式新的重点项目进行招商,争取签约落地一批有特色的大项目、好项目。同时,加强工作督导,加快项目推进,确保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建成、建成项目早见效。

  (三)创新举措,强化支撑。平顶山市要加大力度整合各类资源,凝聚多方力量,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推动特色商业区更好更快发展。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支持市、县级投融资平台通过财政注资、市场募资、整合存量资产等多种方式提高融资能力,为特色商业区建设提供融资支持。合理布局基础设施项目,提升改造道路、供排水、供电、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二是破解项目用地难题,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征收拆迁安置工作。加大征收拆迁政策宣传力度,做好群众教育引导工作,并开展集中整治和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私搭乱建行为。严格落实征迁政策规定的补偿和安置标准,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积极对上争取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特色商业区建设用地。帮助县区积极运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并加大存量用地盘活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畅通重点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提高项目用地审查、报批效率。

  (四)政策扶持、优质服务。是落实扶持政策,认真落实省、市出台的促进商务“两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服务业领域专项资金对特色商业区建设的支持力度,运用补助、贴息、政府采购、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两区”项目建设。对“两区”建设取得土地出让收益,重点用于区域内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将“两区”重大项目优先纳入省市重点项目管理范围,强化联审联批,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结合精品商业街培育和现代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促使更多的小微企业借助“两区”平台实现快速发展。要理顺管理机制。各县区结合实际,成立“两区”专门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责任和管理权限。设立“两区”综合行政服务平台,专门负责“两区”建设发展、行政服务和运营管理。抽调专业统计人员,组建特色商业区和商务中心区经济指标统计监测工作组,加强数据监测、分析和运用,不断提升“两区”发展水平,为平顶山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