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统计局门户网站!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2010周口市产业集聚区年度发展报告
文章添加时间: 2017-09-14     文章点击数:

2010年,周口市各产业集聚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的各项战略部署,强力推进,以项目带动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产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显著,呈现良好快速发展态势,有力地支撑了周口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周口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

2010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强劲的增长,建成区面积大幅增加,标准化厂房、供水、供电、道路和消防等设施加快建设,发展迅速。截至年底,周口市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为61.86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 17.2%,新增9.10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增强了综合承载能力,支持了产业集聚区产业的发展。鹿邑县投资6000万元建设了产业集聚区核心功能服务区;扶沟县建成了1.33万平方米的创业园服务中心职工宿舍楼和职工食堂;淮阳县产业集聚区2010年累计投入 3.46 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埋设排水管网26公里新修6条道路8公里,完善了新老路网的配套建设,规划建设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有力地提高了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20112月被省政府授予“2010年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

1  2010年周口市各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产业集聚区名称

2008年末

2009年末

2010年末

2010年较2009年增加

周口市产业集聚区合计

47.37

52.77

61.86

9.10

周口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15.00

12.60

15.50

2.90

周口市川汇产业集聚区

0.60

0.90

1.50

0.60

项城市产业集聚区

3.00

5.00

5.00

0.00

淮阳县产业集聚区

6.00

6.60

7.20

0.60

扶沟县产业集聚区

6.00

6.40

6.40

0.00

鹿邑县产业集聚区

2.96

4.20

4.60

0.40

郸城县产业集聚区

6.00

6.00

6.00

0.00

西华县产业集聚区

0.58

0.60

1.60

1.00

沈丘县产业集聚区

3.00

4.50

5.50

1.00

太康县产业集聚区

2.00

2.80

3.76

0.96

商水县产业集聚区

2.24

3.17

4.80

1.64

(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周口市各产业集聚区依靠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培育特色经济,推进企业群体成长、提高产业集聚度,并以此为基础,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通过大招商活动,吸引一大批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2010年,产业集聚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8家,其中数量超过30 家以上的有淮阳县产业集聚区、扶沟县产业集聚区、郸城县产业集聚区、沈丘县产业集聚区,分别为 41家、47家、31家和32家。

2  2010年各产业集聚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产业集聚区

单位个数(个)

占各县规模以上

工业单位数的比重(%

周口市产业集聚区合计

238

21.8

周口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12

周口市川汇产业集聚区

10

项城市产业集聚区

20

13.2

淮阳县产业集聚区

41

30.8

扶沟县产业集聚区

47

43.1

鹿邑县产业集聚区

10

9.30

郸城县产业集聚区

31

37.3

西华县产业集聚区

14

13.3

沈丘县产业集聚区

32

28.1

太康县产业集聚区

4

3.30

商水县产业集聚区

17

17.3

随着企业加快入驻,产业集聚区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沈丘县产业集聚区创建了聚酯网特色产业园,已入驻同类企业25家,形成了产品研发、拉丝、织网、检测、销售等产业链条和配套服务,市场份额占全国的40%以上,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聚酯网生产基地。郸城县产业集聚区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总体要求,把产业集聚区分为“食品医药、化工、轻工”三大产业园,具备“制造、物流、商贸、居住、行政、文教”六大功能。2010年,位于集聚区内的财鑫集团和金丹乳酸2家企业入围河南省百强企业,金丹乳酸科技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010年底,全市产业集聚区内入驻的高新技术企业年底主营业收入为4502万元。

(三)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2010年,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4.21亿元,比上年增长60.9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 41.8 %

3  2010年各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

名称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1-12

同期

增速%

周口市产业集聚区合计

5342131

3319595

60.9

周口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915719

715190

28.0

周口市川汇产业集聚区

92010

68765

33.8

项城市产业集聚区

219915

173024

27.1

淮阳县产业集聚区

560789

221180

153.5

扶沟县产业集聚区

690727

458893

50.5

鹿邑县产业集聚区

611917

349113

75.3

郸城县产业集聚区

1331786

736217

80.9

西华县产业集聚区

165011

121144

36.2

沈丘县产业集聚区

468802

275614

70.1

太康县产业集聚区

109550

81201

34.9

商水县产业集聚区

175905

119254

47.5

11个产业集聚区中,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有周口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扶沟县产业集聚区、鹿邑县产业集聚区、郸城县产业集聚区和淮阳县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91.57亿元、69.07亿元、61.19亿元、133.18亿元和56.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0%50.5%75.3%80.9%153.5%。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在35%以上的有7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2010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9.76亿元。产业集聚区投资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 38.8 %,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3.65亿元,占全市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的 25.0 %,占集聚区投资完成额的10.3%;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完成93.93亿元,占全市亿元及以上投资的 69.2 %,占集聚区投资完成额的 40.9 %。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个数为520个,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个数的 32.8 %,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82个。11个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均超过 10亿元,其中超过20亿元的有淮阳县产业集聚区、扶沟县产业集聚区、沈丘县产业集聚区、太康县产业集聚区和商水县产业集聚区,分别为28.49亿元、28.87亿元、24.23亿元、23.31亿元和27.72亿元。

4  2010年各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万元)

指标名称

一、本年完成投资(万元)

 

二、施工项目个数(个)

 

#亿元以
上项目完
成投资

 

#亿元以上项目

 

#新开工项目

#新开工项目

周口市产业集聚区合计

2297583

939268

703966

520

82

56

周口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144933

47561

5732

37

5

2

周口市川汇产业集聚区

148311

79690

78890

27

4

3

项城市产业集聚区

166958

78160

69480

42

9

7

淮阳县产业集聚区

284863

138017

104310

76

16

11

扶沟县产业集聚区

288678

153270

111400

83

11

6

鹿邑县产业集聚区

142412

39312

37312

29

5

4

郸城县产业集聚区

198463

62631

47631

48

3

2

西华县产业集聚区

170317

83151

48151

38

11

8

沈丘县产业集聚区

242281

68360

68360

52

8

8

太康县产业集聚区

233142

119116

62700

33

8

3

商水县产业集聚区

277225

70000

70000

55

2

2

(五)吸纳劳动力就业成效明显

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已成为加快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和劳动力就业的新增长点。2010年末,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67137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6.2%,增长速度高于全市3.3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 32.2%

产业集聚区在发展中坚持产城互动,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2010年,在11个产业集聚区中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的有淮阳县产业集聚区、扶沟县产业集聚区、郸城县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分别为 1.07万人、1.31万人、1.2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5.0%7.1%17.2%。在发展中,有的产业集聚区根据发展现状,积极提供家电下乡补贴、户口办理、子女上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农业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务工成效明显。

5  2010年各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情况

名称

从业人员(人)

1-12

同期

增速%

周口市产业集聚区合计

67137

57788

16.2

周口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5918

3745

58.0

周口市川汇产业集聚区

2035

1932

5.3

项城市产业集聚区

5315

4274

24.4

淮阳县产业集聚区

10714

9314

15.0

扶沟县产业集聚区

13107

12238

7.1

鹿邑县产业集聚区

3719

3698

0.6

郸城县产业集聚区

12441

10615

17.2

西华县产业集聚区

4858

3749

29.6

沈丘县产业集聚区

5403

4695

15.1

太康县产业集聚区

705

650

8.5

商水县产业集聚区

2922

2878

1.5

二、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主要问题

产业集聚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实现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方式的战略突破口。但是,当前发展还存在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宏观经济效益不明显,体制机制不顺畅等问题。

(一)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

全市产业集聚区由于起步晚,有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规模小,行业不集中,企业布局分散,没有形成功能性集聚效应,由此引发土地资源浪费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重复,企业间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完善,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产业关联带动能力差,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后劲不足。

(二)高新技术产业匮乏

     2010年全市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共4502.1万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重小、发展慢。多数产业集聚区内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其特点为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没有龙头企业做支撑,订单多为代工或三手订单,靠天吃饭,抗风险能力弱。

(三)税收收入不平衡

2010年,全市产业集聚区税收收入为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周口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项城市产业集聚区、扶沟县产业集聚区、郸城县产业集聚区、沈丘县产业集聚区税收收入总和占全市产业集聚区税收收入的71.9%。个别产业集聚区税收收入仅占全市产业集聚区税收收入的1%不到,税收收入不平衡。

6  2010年各产业集聚区税收收入情况(万元)

 

 

合计

本年

上年同期

比上年同期增长(%

周口市产业集聚区合计

 

50959

43743

16.5

周口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411691J126

7475

9124

-18.1

周口市川汇产业集聚区

411602J127

1293

923

40.1

项城市产业集聚区

411681J128

7370

6743

9.3

淮阳县产业集聚区

411626J129

3254

1682

93.5

扶沟县产业集聚区

411621J130

5848

7378

-20.7

鹿邑县产业集聚区

411628J131

2531

1618

56.4

郸城县产业集聚区

411625J132

6063

5900

2.8

西华县产业集聚区

411622J133

338

246

37.4

沈丘县产业集聚区

411624J134

9880

5055

95.5

太康县产业集聚区

411627J135

4369

3531

23.7

商水县产业集聚区

411623J136

2538

1543

64.5

(四)集约用地需进一步加强

2010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单位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产出8.64亿元,分县看,差别很大,产出最高的是郸城县,产业集聚区单位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产出22.20亿元,产出较低的产业集聚区,单位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产出3亿元,相差近7倍,反映出一些地方在产业集聚区产业和发展用地的集约水平不高,产出强度偏低。

(五)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亟待理顺

部分产业集聚区虽然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权限,但与相关部门职能交叉,在行政区划和责任权限上,与所在乡镇之间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产业集聚区对区域范围内隶属于其他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村庄大都只有协调权,没有决策权,导致工作效率较低,部分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人员没有正式编制,大多数为临时抽调人员,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不高,影响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六)服务平台有待完善

     部分产业集聚区内投融资平台、信息化平台、技术平台、人才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物流平台等配套服务平台建设尚未真正起步,企业运营成本增加,不利于承接产业转移。

三、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构建“三大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是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客观需要,是贯彻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相关政策措施和实现跨越、促进崛起的关键举措。发展慢,起步晚的县市区,一要认识到位,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二要采取措施,迎头赶上,强力推进,使产业集聚区建设真正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二)进一步加强集聚效应

各产业集聚区应按照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带动农民向产业集聚区融合转移的“四集一转”要求,统一谋划规划布局、资源集约、产业集群,围绕主导产业,按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原则,选择引入并着力发展与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加快构建特色产业链,使产业集聚区发展由企业集中布局向产业集群发展转变,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突出特色,加强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产业集聚区健康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政府要加大产业集聚区建设投资力度,建议各县市区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从财政上拿出专项资金,以奖代补,用于产业集聚区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跟踪服务,确保引资到位,项目及时落地。三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加快产业集聚区投融资机制建设力度,增强产业集聚区投融资机构的融资实力,鼓励产业集聚区外投融资机构为产业集聚区开展投融资服务,尤其要鼓励民间资本对集聚区建设的投入。四是建议各金融机构,特别是4大商业银行对集聚区企业的贷款要采取政策倾斜,积极扶持,切实解决企业的资金难题。

(四)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一要理顺产业集聚区税收管理体制,使产业集聚区具有独立的财税管理职能,确保产业集聚区税收收入增长与全市同步。二要以产业集聚拉动就业,以集聚区内的企业集中布局和集群发展,吸纳富余劳动力;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招商引资催生一批企业,带动就业增加,使产业集聚区发展成为扩大就业的新增长点。三要注重产城互动发展,推动城市功能区与产业集聚区连片开发,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构建以产带城,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增强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推动农村人口转移。四要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不断提高产业用地的集约水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目前,大部分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仅相当于一个政府部门,职责与权限不明晰,规格级别参差不齐,处于当地相关行政区域管辖的平缝中,受到原有体制的多方制约,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建议各地要理顺管理体制,探索符合实际的产业集聚区高效管理体制,引导产业集聚区实行“政区合一”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尤其要推进产业集聚区范围内所有村庄的行政区划代管,统一管理党务和村务工作,尽快改变不适应集聚区快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六)进一步健全竞争机制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14号),做好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年度考核以及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考核晋级工作,省统计局已制定了产业集聚区调查、监测报表制度,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翔实的统计服务。建议市委、市政府依次建立健全考核竞争机制,奖励先进、激励后进。为了提供更好的统计服务,希望各产业集聚区配备完善相应的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附表:2010年周口市各产业集聚区主要经济指标

附表:

2010年周口市各产业集聚区主要经济指标

名称

代码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人)

税收收入(万元)

固定资产

投资完成额(万元)

周口市产业集聚区合计

 

5342131

67137

50959

2297583

周口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411691J126

915719

5918

7475

144933

周口市川汇产业集聚区

411602J127

92010

2035

1293

148311

项城市产业集聚区

411681J128

219915

5315

7370

166958

淮阳县产业集聚区

411626J129

560789

10714

3254

284863

扶沟县产业集聚区

411621J130

690727

13107

5848

288678

鹿邑县产业集聚区

411628J131

611917

3719

2531

142412

郸城县产业集聚区

411625J132

1331786

12441

6063

198463

西华县产业集聚区

411622J133

165011

4858

338

170317

沈丘县产业集聚区

411624J134

468802

5403

9880

242281

太康县产业集聚区

411627J135

109550

705

4369

233142

商水县产业集聚区

411623J136

175905

2922

2538

277225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