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局,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尚未明显向好的大格局下,平顶山市面临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双重压力,传统产业形势严峻,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新的增长点,前两个月全市经济运行态势呈现低速增长,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一、前两个月全市经济运行情况
总体经济增势趋缓。初步预计,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70亿元,同比增长6.8%,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较上年年底回落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亿元,增长4%,与预期相比,量速保持平稳;第二产业增加值245亿元,增长7.5%,与预期比总量少50亿元,增速低4.5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比,总量增加23.4亿元,增速回落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95亿元,增长7%,与预期比总量少10亿元,增速低5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比,总量增加11亿元,增速提高1.8个百分点。
2011年各季度及2012年一季度生产总值及增速
(一)从主要影响因素看
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回落。1-2月份,平顶山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4.7亿元(上报数),同比增长8.3%,比去年同期回落4.9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当月(12.8%)回落4.5个百分点。1-2月份增速在全省排第17位,低于全省平均增速9.3个百分点。从全省18个省辖市情况看,除安阳和鹤壁是一位数增长以外,其余地市均为两位数增长,增速最高的商丘为29.5%,有11个地市增速在18%以上。
2011年及2012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速
分轻重产业看:全市重工业比重偏大,轻重工业结构没有明显变化。1-2月份,与终端产品接近的轻工业增速达到21%,比重比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达到14.5%。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重工业增幅回落,仅增长6.4%,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3个百分点,比重占全市的85.5%。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经历了两年的低谷徘徊,有所复苏,增速达到15.1%,同比提升20.4个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1.1%;小型企业增加值占全市的47.4%,增势有所回落,但仍增长13.5%;中型企业增势下滑严重,下降8.3%,同比下滑18.1个百分点。增速下滑主要是由舞钢公司、易成碳化硅公司、神马工程塑料公司、神马尼龙化工公司等企业因市场变化、生产经营和产品价格等因素影响而降低产量。有近50家小型企业停产,减少产值18亿元。
从五大工业产业看:1-2月份,完成工业增加值107亿元(上报数),同比增长7.3%,占全市的比重为93.4%,比去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和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较快,分别增长29.9%和16.4%,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1.3%和5%;能源化工、特种钢材和新型建材产业较为滞后,仅分别增长4.6%、7.5%和-1.7%,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7、0.8和10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1.9%、6.7%和8.5%。
分县市区看:叶县和鲁山非煤类工业增势不减。1-2月份,叶县和鲁山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1%、25.1%,叶县主要依托食品和制鞋等生活消费品产业支撑,鲁山主要依托电力、皮革制品和有色金属产业支撑。新华和石龙涉煤类企业开始走出低谷。1-2月份,新华区和石龙区分别增长21.8%和30.9%,新华区受平煤股份在稳定原煤生产的基础上,提高煤质,提升洗精煤产量的拉动,煤炭产业有所恢复。石龙区受区内洗煤厂外调原煤和炼焦厂技术升级产能逐步释放的拉动,涉煤类企业生产逐步恢复。郏县、宝丰和舞钢受产业结构影响,支柱产业增势不足,1-2月份仅分别增长12.4%、5.6%和3.8%。卫东、湛河和汝州工业生产遇到严重困难,分别同比下降22.5%、4.5%和4.4%。
由于规上工业增速回落,影响全市GDP下降3个百分点。
(二)从拉动经济增长因素看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1-2月,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7亿元,同比增长29.4%,增幅较上年同期上扬9.7个百分点。总量居全省第8位,位次持平,增幅居全省第4位,比去年同期提高13个位次。其中,第一产业投资2.3亿元,增长155.6%,占投资的比重为4.3%;第二产业投资32.5亿元,增长27.8%,比重为60.6%;第三产业投资18.8亿元,增长24.7%,比重为35.1%。
从项目个数上看:1-2月全市共有在建项目504个(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下同),较上年同期减少15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6个,同比增加77个。前两个月,全市已入库新开工项目11个,去年同期为零。
从施工规模上看:在建项目总投资为1014.5亿元,同比增长15.2%,累计完成投资478.2亿元,项目完工率为47.1%。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规模为867亿元,同比增长28.7%,累计完成投资392.8亿元,完工率为45.3%,本年完成投资35.4亿元,同比增长92.6%;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为8.5亿元,完成投资0.4亿元。
2011年及2012年前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及增速
1-2月各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 施工项目 | 计划 总投资 | 自开始建 | 完成率% | 自年初累 | 比去年同 (%) | |
平顶山市 | 504 | 10144598 | 4782197 | 47.1 | 536746 | 29.4 | |
市辖区 | 30 | 434828 | 263942 | 60.7 | 26159 | -9.8 | |
新华区 | 16 | 177819 | 94565 | 53.2 | 14782 | 17.2 | |
卫东区 | 38 | 324862 | 209685 | 64.5 | 36305 | 21.2 | |
石龙区 | 6 | 151301 | 47540 | 31.4 | 8120 | 25.1 | |
湛河区 | 34 | 273960 | 153020 | 55.9 | 12469 | 29.3 | |
宝丰县 | 83 | 1840079 | 1007732 | 54.8 | 122497 | 32 | |
叶 县 | 12 | 696499 | 450292 | 64.7 | 54064 | 29.3 | |
鲁山县 | 64 | 1429935 | 720630 | 50.4 | 52941 | 34.2 | |
郏县 | 72 | 1120706 | 549123 | 49.0 | 63186 | 39.2 | |
舞钢市 | 77 | 1466262 | 464681 | 31.7 | 85370 | 41.9 | |
汝州市 | 58 | 1798264 | 688241 | 38.3 | 57125 | 29.9 | |
新城区 | 14 | 430083 | 132746 | 30.9 | 3728 | 8.8 |
从房地产投资看: 1-2月,平顶山市有资质以上房地产单位276家,在建项目195个,其中1-2月份有投资的项目为116个,房地产共完成投资40426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其中住宅投资30843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3%。
从产业集聚区看:1-2月,全市产业集聚区在建项目117个,同比减少2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为467.8亿元,同比增长43.8%,占全市总量的46.1%。产业集聚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45.8亿元,完工率为52.5%,本年完成投资21.3亿元,同比增长14.9%,完成投资占全市投资总量的39.7%,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4.9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投资对全市投资增长的支撑作用有所减弱。
1-2月份各产业集聚区投资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 施工项目 | 计划总投资 | 自开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 完成率% | 本年完成 |
比去年同 |
平顶山集聚区合计 | 117 | 4678411 | 2457648 | 52.5 | 212803 | 14.9 |
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 9 | 192293 | 113788 | 59.2 | 15407 | 104.2 |
平顶山平新产业集聚区 | 10 | 389383 | 99063 | 25.4 | 2664 | 55.8 |
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 | 9 | 461986 | 235002 | 50.9 | 28295 | 246.8 |
平顶山市石龙产业集聚区 | 5 | 138301 | 45090 | 32.6 | 6320 | -2.7 |
郏县产业集聚区 | 13 | 590266 | 404566 | 68.5 | 40886 | 5.1 |
汝州市产业集聚区 | 9 | 297896 | 171794 | 57.7 | 8150 | * |
叶县产业集聚区 | 1 | 161115 | 155605 | 96.6 | 15000 | -15.5 |
宝丰县产业集聚区 | 16 | 837200 | 478351 | 57.1 | 13073 | -68.2 |
舞钢市产业集聚区 | 17 | 788731 | 298937 | 37.9 | 35008 | -14.8 |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 | 28 | 821240 | 455452 | 55.5 | 48000 | 114.4 |
2、消费热点板块有所转换。1-2月,全市消费品市场整体好于上年同期,开局较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79亿元,增长15.8%,增幅高于上年同期1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总量和增幅均居全省第11位,总量与上年同期持平,增幅比上年同期前移6位。
2011年及2012年前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节日消费效应明显: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吃、穿、用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受节日消费需求旺盛影响,保值类和升级类商品需求增加。节日商品市场消费呈现品牌、时尚、个性化特点。据对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单位)销售类值统计,1-2月份全市食品类实现零售额3.5亿元,同比增长12.3%;服装类实现零售额1.8亿元,增长23.3%;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0.4亿元,增长31.7%;化妆品类实现零售额0.3亿元,增长27.9%;日用品类实现零售额0.9亿元,增长31.9%。
文化、旅游消费成热门:在商品消费之外,百姓的文化消费也多了起来。逛庙会、民俗展、读书、观影等文化消费成为百姓过年的热门选择。滑雪、泡温泉也受到居民青睐,一些温泉客房入住率居高不下,不少滑雪景区也游客爆满。1-2月,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实现零售额538万元,增长79.5%;书报杂志类实现零售额850万元,增长18.3%。
(三)从公共需求看:1-2月份,地方财政预算支出完成20.8亿元,同比增长30.3%,低于全省13.8个百分点,总量居全省第8位,增速居全省第9位。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14.4%,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一般预算收入) 19.2亿元,同比增长23.5%。
二、前两个月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1、化工行业再次受挫。1-2月份,化工原料行业同比下降7.5%,化学纤维行业同比下降15.6%,化学原料行业受市场萎缩、订单减少影响,化学纤维行业受价格下跌影响双双走低,这是继2009年后又一次市场受挫。主要影响企业是河南神马尼龙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同比下降12.1%,平顶山市神马工程塑料有限责任公司同比下降38.6%,河南神马氯碱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同比下降7.6%。
2、钢铁、炼焦低迷徘徊。1-2月份,钢铁行业同比增长0.4%,炼焦行业下降5%。钢铁行业受铁矿石等原料价格高启影响,钢铁行业利润继续受到挤压,同时需求减弱使得钢铁产量维持低位。受钢铁行业低迷影响,炼焦行业低位徘徊。主要影响企业是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同比下降6.8%,舞钢中加钢铁有限公司同比下降1%,中平能化集团天宏焦化有限公司同比下降18.8%。
3、建材类波动明显。1-2月份,建材行业同比下降2%,比2011年底回落28.2个百分点。其中,日用陶瓷、砖瓦石材类增长28.6%,水泥及水泥制品类同比下降6.4%。主要影响企业是郏县中联天广水泥有限公司同比下降26.5%。
4、煤炭在期盼中缓增。1-2月份,煤炭行业增长5.7%,主要是受洗煤行业恢复性增长拉动,原煤开采业与同期基本持平。目前,仍有158家煤炭企业在停产整合中。
(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急需增强
1、受政策调控影响,家电、汽车类商品销售增幅回落。 去年底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结束,国家对公务用车限购力度加大、成品油油价上调,直接影响全市家电、汽车类商品销售增长。1-2月,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单位)家电类实现零售1.5亿元,增长0.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9.2个百分点;汽车类实现零售5.8亿元,增长19.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7.1个百分点。
2、龙头企业缺乏影响全市消费增长。平顶山市零售、住宿、餐饮单位虽然数量多,但是规模小,缺乏有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2011年,全市限额以上零售、住宿、餐饮法人单位共有468家,达到国家重点单位标准的仅有17家,占到限额以上零售、住宿、餐饮单位的3.6%。1-2月,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单位实现零售额26.69亿元,增长24.7%,占零售总额的32.3%。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住宿、餐饮单位实现零售额20.00亿元,占到了限上单位零售额的75.0%,仅增长18.8%,增幅低于上年同期1.9个百分点。
3、有关指标对全市消费总量和增速进入全省前列的支撑力度不够。在全省评审数据相关指标中:1-2月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长30.3%,低于全省13.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国税收入下降98.9%,地税收入下降4.7%;有证工商个体户数仅增长7.3%。全市限额以下及个体零售额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三分之二,但因这些主要指标的不支撑,致使全市限额以下及个体数据偏低,1-2月增幅为12.1%,低于限额以上12.6个百分点,从而影响全市零售总额在全省的位次。
(三)第三产业发展依然滞后。根据今年以来有关部门的数据(1月份,全市财政公共一般服务支出增长13.5%,地税部门计算三产营业税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生活服务、计算机及软件三个行业税收增长15%左右,电信和邮政业务总量增长10%左右,客货运周转量增长19%左右)测算,全市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增长7%。
三、对策建议
(一)应突出企业主导地位,按照“转中求快”的总要求做好工业经济的调度运行。平顶山市当前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后备项目储备不足,新投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十分有限,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加快步伐,实现“转中求快”,就必须加大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促进工业结构快速调整,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增加新的动能。一是继续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煤炭和钢铁等传统优势行业保持平稳增长。对现有企业分类管理,重点帮扶优势产业相关企业摆脱困境,为企业建立解决市场、资金、用工等问题的平台和渠道。二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能够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的新兴产业,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方面填补空白。三是加快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推进项目建设,使新项目早日投产发挥产能,减少由于建设周期过长造成的新项目投产时已经错过市场优势的影响。四是继续搞好经济运行监测。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准确掌握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变化,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运行提供基础材料和依据。
(二)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势头,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一是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增强投资发展后劲。有针对性地围绕重点企业、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积极论证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谋划一批体现高科技含量、高竞争力、高带动力的大项目。争取形成建成投产一批、新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接续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完善项目各项前期手续,保障各种要素供给,争取部分项目提前开工,尽早形成投资高潮。二是要全面把握吃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用足用活政策。要在全省重点项目安排上,争取提升份额,真正实现大招商、招大商。建立投资信息整合和联动机制,定期发布招商选资动态,对没有实质性进展的、质量不高的项目剔出项目信息库,对已联系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100强的项目信息,提高关注度,加大跟踪力度,促进程序进展。三是进一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三次产业投资协调增长。要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第二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为“转”打好基础。积极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保持第三产业投资增长,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重点行业,积极拓展金融、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服务领域。
(三)做好市场引导,努力扩大消费规模。首先要加快商贸流通业的改造提升,促进消费品市场升级。要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形成便捷高效的流通网络,方便居民消费。根据市场发展特点制定零售网点布局规划,大力发展连锁企业。整合资源,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引导各商贸流通企业准确把握、科学定位现代商企运营新模式、新理念,繁荣市场,提高效益。其次是要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在关注住房、教育、汽车、文化和娱乐等消费热点的同时,倡导绿色消费,如环保、节能型商品,以进一步拓宽消费市场。要加强与旅游、会展、节庆活动的融合,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使文化消费成为拉动消费需求增长的“热点领域”。第三是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消费。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道路和交通等农民生活经营环境,更大地释放农村消费市场潜能;要进一步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销售网络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销售中介组织,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
(四)突出转变重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三产的发展对于优化经济结构、吸纳和增加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密不可分,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全市第三产业总量规模小、比重低,新兴服务业发展慢,开放程度和利用外资程度仍较低,与全省相比发展明显滞后。根据今年以来有关部门的数据测算,全市1-2月份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仅增长7%左右。要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关键。一是要加大第三产业投资力度。2006-2010,全市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为42.1%、 46.6%、 36.5%、 36.8%、 38.9%,2011年三产投资比重仅为35.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4.2%,居全市到2015年三产占GDP比重达到50%左右的差距越来越大,与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最大限度安排一定数量的引导资金,以吸引各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和外资的投入,通过多渠道增加对服务业的投入,消除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并加大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广播电视、农业服务及法律服务等行业的投入。二是盘点三产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依托工业产业优势,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壮大为能源化工、电力、钢铁、食品饮料、农产品储运及深加工等优势产业服务的专业物流企业集群。依托资金密集型企业多的优势,引导国内外各大金融机构落户本地并开展业务。依托山水资源丰富优势,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线路。依托“民间曲艺之都、中华魔术之乡”的文化品牌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演展、文化娱乐、文化旅游,培育文化优势产业。通过规划引导、财税扶持、扩大开放、优化环境等措施,努力把平顶山打造成区域物流、金融、医疗、教育、文化、旅游中心,使之成为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三是加大对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工作的考核力度,重点解决好“转什么、怎么转、谁来转”的问题。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的联系非常密切。县(市、区)要保证三产比重不断提升,交通、财政、商务、电信、邮政、旅游、教育等部门业务数据要提高在全省的位次,这将对全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政府要责成行业管理部门制定操作性强的发展规划,将服务业发展作为各级干部年度岗位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发展服务业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工作同规划、同布置、同考核、同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