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统计局门户网站!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2014年平顶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及对策
文章添加时间: 2017-09-14     文章点击数:

2014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平顶山市非公企业着力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提升发展质量,有力支撑了平顶山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企业融资难、用工难、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足等制约。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非公工业企业群体有所增加,企业规模扩大。

   2014年末,平顶山市规模以上非公工业企业529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82.9%,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比2013年末增加49户。其中,2014年产值超过亿元的非公有制企业有251户,占全部亿元以上企业的77.2%,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比2013年增加30户。非公有制企业资产合计达到916.9亿元,户均资产1.7亿元,比上年增加0.1亿元,比2013年增长9.6%。非公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对我市稳增长调结构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发展速度加快,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突出。

随着我市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推进,非公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平顶山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4年,我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67.8亿元,同比增长14.9%,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3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83.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9个百分点;非公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9.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7.5%,同比增长11.3%,高于全市主要业务收入增速8个百分点;非公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7.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81.8%,同比增长5.3%,高于全市利润增速1.2个百分点,上缴税金53.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税金的56%,同比增长12.8%,高于全市税金增速7个百分点。

(三)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升,内部结构有所调整。

2014年,平顶山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2.4%,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分企业控股情况看,私人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33.5亿元,占非公有制企业的90.7%,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港澳台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4亿元,占非公有制企业的2.8%,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外商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7亿元,占非公有制企业的2.1%,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其他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2亿元,占非公有制企业的4.4%,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四)从业人员稳步增长,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

扩大就业是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随着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增劳动者、公有制企业分流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寻得就业机会。2014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9.5万人,其中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为12.2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41.5%,比上年末提高2.8个百分点。非公经济使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合理的流动,提高了居民收入,为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非公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个薄弱点

     经过多年发展,平顶山非公有制工业经济不断壮大,但同时凸显出一些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问题亦应引起关注。

  (一)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我市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2014年末,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有大型企业13家,中型企业59家,小微企业457家,小微型企业单位个数占非公有制企业的86.4%。从资产分布看,资产总计在10亿元以上的非公企业有15户,占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单位数的2.8%,比全部1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占规模以上单位数的比重低2.8个百分点;5亿元-10亿元的企业有21户,占非公单位数的4%,比该分组全市占比低0.5个百分点;1亿元-5亿元的企业有171户,占非公单位数的32.3%,比该分组全市占比低0.9个百分点;5000-1亿元的企业有147户,占非公单位数的27.8%,比该分组全市占比高3个百分点;5000万以下的企业有175户,占非公单位数的33.1%,比该分组全市占比高1.6个百分点。

   (二)产业层次低,传统产业仍是非公工业的主体。

   平顶山的非公有制企业大都是立足于本地资源发展起来的,大多数企业分布着劳动密集型、低技术产业中,初级产品加工型企业比重较大,深加工、精加工行业较少,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传统产业仍然是聚集主体。2014年末,我市非公工业企业中,产值排前五位的行业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共计702.4亿元,占非公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0.3%,比全市上述五大行业占比高6.1个百分点。这些传统产业由于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附加值不高,一直是非公企业创业和发展的依托所在,而企业专业化、协作化水平的限制,亦对其产业空间拓展有所束缚,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升较慢。

(三)部分企业人才缺乏,管理落后。

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近八成的企业分布在乡镇,由于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企业职工素质整体偏低;加上部分私营企业家现代管理意识不强,依旧运用经验式管理方法,家族制的管理特别是亲情大于制度,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等成为非公有制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

(四)融资困难仍需改善。

   融资难成为影响非公企业发展的一大困难。由于部分非公企业缺少符合银行风险控制要求的抵押担保能力,加上银行坏账责任终身追究制度,难以获取银行贷款,只能转向利率比银行贷款高得多的其他融资渠道。同时,银行对50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按基准利率上浮20-30%执行,抵押贷款利息和费用约9%,担保贷款还要再负担2-3%的担保费,真实利率已超过10%,这些都推高了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成本。

三、几点建议

(一)为非公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目前,非公企业在市场准入、金融领域、土地征用、雇工的权利保障、技术引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正待遇。因此,着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聚力营造服务到位、办事高效的政务环境,营造严明规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已成为保障非公工业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对此建议,一是应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坚决打击各种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创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经营环境;二是应大力营造放心投资、安心创业的社会环境;三是应消除各种歧视与不合理规定,按照公平、公正、竞争的原则,构建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与管理平台,使非公企业享受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同等的待遇;四是积极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和信贷担保体系,为非公企业提供更多、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二)抓好龙头企业的培植, 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

抓好对龙头企业的培植,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应从现有的非公企业中筛选一批有发展潜力、成长性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植,加快培养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有市场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二是有针对性地推动非公企业从传统经营方式逐步向更高层次的集群化、规模经营转变,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应围绕主导发展产业集聚,引导发展相关产业链,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发展;四是提高非公企业的发展水平,从比较粗放的经营方式向更加注重信用、质量、生态和遵纪守法的经营方式转变;五是对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既要重视引进,也要重视扶持培养。

   (三)引导企业向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选择,是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一是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低碳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调整;二是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推行节能减排减碳,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淘汰高碳行业的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三是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采取符合实际发展趋势的技术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行动计划。探求节能减排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企业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实现技术跨越式的发展;四是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以“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为原则,坚持把形成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量,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由能源和自然资源的粗放使用,向发展循环经济转变。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