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统计局门户网站!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2012上半年平顶山市经济运行情况
文章添加时间: 2017-09-14     文章点击数:

今年上半年,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扑朔迷离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交织累积渐有增加的大格局下,平顶山经济面临传统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较缓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多重压力,传统产业受经济运行下行周期压力不断增加的影响形势严峻, 结构调整处于艰难过程之中,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明显的增长支撑力量,全市经济运行呈现进入低速增长的整体态势。

今年以来全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呈现低速运行态势

(一)三大产业表现为“农业平稳、工业回落、三产滞后”运行特征

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731.3亿元,居全省第7位,同比增长7.6%,居第17位,分别比全国、全省低0.2和2.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64.5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463.7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完成203.2亿元,增长8.9%,高出全省1.4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为8.8:63.4:27.8。

 

一是农业平稳。今年夏粮播种和生长环境气候等各方面条件比较适宜,麦收期间天气良好,加上麦田管理和后期病虫害防止措施得力,中央财政首次安排 “一喷三防” 财政补贴资金,平顶山市在全省率先把补助资金下达到各县市区及农户。天气和政策共促平顶山夏粮生产又喜获丰收:夏粮总产101.4万吨,同比增长1.9%,总产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丰收。畜牧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肉类产量(猪牛羊禽)18.2万吨,同比增长4.2%(与一季度持平)。

二是工业回落。由于经济发展环境复杂严峻,自身产业结构尚处在较为缓慢的调整转型阶段,新增项目及产能释放拉动有限,平顶山市工业增速持续在个位数徘徊。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41.3亿元,在全省排第8位,比去年同期后退1位;比重占全省的5.6%,比去年同期(6.3%)下降0.7个百分点。同比增长8.4%,在全省排第17位,比去年同期后退1位。增加值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


用电量增长乏力,预示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电力需求变化一直堪称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风向标”,1-6月,全市工业用电量增长7.6%,较去年同期下降6.9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持续降低,说明全市工业生产恢复较快增速还需要较长时期。

 

装备制造和轻工行业增势较好。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势较好,比重继续稳步提升。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达到10.7%,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制造增长38.4%;专用设备制造增长31.5%、电器机械制造恢复性增长30.2%。纺织及轻工类行业表现活跃。纺织行业增长19.6%。轻工类,皮革及制鞋增长40.2%,纸制品增长26.7%,木材加工增长38.5%。

传统支柱产业形势好于全省同行业。上半年,在整个工业经济总体下行的大趋势下,能源需求持续萎靡。但平顶山市煤炭行业保持了8.2%的增长,高于全省煤炭行业(1.1%)7.1个百分点;平顶山市电力行业保持了3.6%的增长,高于全省电力行业(-2.4%)6个百分点。两个行业共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增长贡献了3.7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44.1%。

六大高载能行业增势回落明显。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同比仅增长2.1%,比全市平均水平低6.3个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为31.3%,比去年同期降低2.5个百分点。

鲁山和叶县非煤类工业增势不减,宝丰结构调整成效初显,石龙涉煤类企业恢复性增长。上半年,鲁山和叶县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2.8%和19.3%,鲁山主要依托电力、皮革制品和非金属产业支撑,叶县主要依托制鞋和机械等生活或装备类产业支撑,这两个主要依托非煤工业的县区增势不减。宝丰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装备升级,传统行业竞争优势得以发挥,上半年保持了20.3%的增长。石龙区受区内洗煤厂外购原煤和炼焦厂技术升级产能逐步释放的拉动,涉煤类企业生产有所恢复。同时,由于去年同期受煤炭行业低迷的影响,基数较低致使今年的增速相对抬高,上半年增长29%。

三是三产滞后。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9%。从部门数据看:上半年,全市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4.3%,比一季度下降3.4个百分点;邮政业务总量下降10.9%,比一季度降低26.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长3.7%,比一季度下降6.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1.8%,比一季度下降3.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8.0%,比一季度下滑101个百分点。全市第三产业增速比一季度提升0.6个百分点,主要是因税务部门相关数据增幅较大,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营业营业税增长8.6%,比一季度增加16.8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娱乐业营业税增长29.7,比一季度增加38.6个百分点。

(二)三大需求增长呈现总体平稳态势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1-6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7.3亿元,同比增长23.9%,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速分列全省第11和第10位。投资结构逐步优化。1-6月份,全市第一产业投资11.7亿元,增长32.2%,占投资的比重为3.0%,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249.7亿元,增长31.8%,占投资的比重为62.8%;第三产业投资135.9亿元,增长9.8%,占投资的比重为34.2%。

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继续扩大,大项目带动作用不断增强。1-6月份,全市在建项目783个,计划总投资1365.9亿元,增长17.4%。其中,全市亿元及以上在建项目288个,同比增加104个;计划总投资规模1139.4亿元,增长30.7%;高于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13.3个百分点。

 1-6月份,全市亿元及以上在建项目完成投资255.5亿元,增长65.3%,高于全市投资增速41.4个百分点。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达到64.3%,同比提高16.3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1.7%,拉动全市投资增长31.5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下降明显,销售出现双负增长。1-6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比全省低5.1个百分点,位于全省第10位。与前两年间月均增速30%以上的快速增长势头相比,房地产开发投资速度回落超过20%,同时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双双出现负增长,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1.3%、15.3%。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走势影响明显。上半年全市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面积31.7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23.2%,土地购置费3.5亿元,下降24%。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为39.2亿元,比上年同期仅增3.9%,资金已明显不足。从这些先行指标的表现来看,房地产发展的疲软态势已经显现。

二是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1-6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7亿元,同比增长15.4%。低于全省0.1个百分点,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第9位。相比去年同期,增速与全省的差距缩小了0.7个百分点,增速回落幅度收窄0.8个百分点。城乡市场共同发展,城乡消费增幅差距不断缩小。随着乡村消费环境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农民人均现金收支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带动,乡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明显加快。1-6月全市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201.7亿元,增长15.5%;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7.0亿元,增长15.1%,低于城镇0.4个百分点。

商品销售亮点凸显。化妆品类、金银珠宝、家具类、石油及制品类持续旺销。1-6月,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单位)商品销售类值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日用品类、家具类累计零售额同比增幅分别为23.4%、21.3%、28.5%、28.2%、44.8%。随着前期油价的不断攀升,加之私家车的急剧增加,导致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销售额增长。1-6月,全市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同比增幅达到三成以上,增长36.4%。药品、保健品销售明显增加。1-6月,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单位)中西药品类实现零售额8.0亿元,同比增长31.7%,其中西药类实现零售额4.5亿元,同比增长41.3%。

三是出口总值降幅收窄。1-6月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20346万美元,同比下降4.9%。其中出口12838万美元,下降18.3%,降幅比上月扩大5.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增幅109.9个百分点,增速位于全省第17位。进口7508万美元,增长32%,增速列全省第7位。

(三)生产要素供需保持基本平衡,对经济增长有较好的支撑作用

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397.25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列全省第17位;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7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8%,增速位于全省第12。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0679万美元,增长92%,增速居全省第6位。

(四)财政收支运行良好,居民收入稳中有升

1-6月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实现69.5亿元,下降2.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5亿元,增长8.8%,增速在全省排18位,比上月下滑5个位次,收入规模排第5位,比上月下滑2位,排在郑州市(303.29亿)、洛阳市(104.51亿)、南阳市(59.66亿)、新乡市(56.84亿)之后。从收入结构看:完成税收收入39.3亿元,增长4.1%,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为69.6%。非税收入完成17.2亿元,增长21.6%。1-6月,全市地方财政总支出101.3亿元,增长6.2%。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6.2亿元,增长15.2%。

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69.6元,增长12.2%,增速自2010年以来首次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和全省持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605元,增长16.6%。

二、经济总体平稳情况下,转方式初见成效

一是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有利于挖掘经济增长潜力。主要体现在:两个基地建设成效显著,1-6月,全市能源化工产业完成投资69.4亿元,同比增长14.4%,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完成投资68.7亿元,同比增长74.9%,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5.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1-6月完成投资19.7亿元,同比增长46.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9个百分点。投资继续倾向于民生领域。1-6月,房地产、食品制造、居民服务、教育、文体娱乐等行业投资增速分别为31.6%、65.5%、155.2%、4.5%、216.5%。满足居民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从长期来看都是优化平顶山市软环境的客观要求。

 二是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上半年,装备制造行业生产增势向好,盈利状况快速回升,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达到10.7%,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预计装备制造业利润总额15.4亿元,同比增长47.3%。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势回落。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同比仅增长2.1%,比全市平均水平低6.3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为31.3%,比去年同期降低2.5个百分点。

三是产业集聚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区域经济结构不继优化。1-6月份,全市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202.4亿元,增长56.6%,增速居全省第4位,高于全市投资增速32.7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50.9%,产业集聚区投资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95.4%。产业集聚区在建项目211个,占全市在建项目的26.9%,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151个,个数占全市亿元及以上项目的52.4%;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86.5亿元,同比增长91.5%,高于产业集聚区投资增速34.9个百分点,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比重为92.1%,同比提高16.7个百分点,对产业集聚区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21.7%,拉动产业集聚区投资增长69.0个百分点。

对当前经济形势判断和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形势判断

积极因素:宏观环境层面,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实施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政策引导层面,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有助于工业经济平稳运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预期和定向宽松的信贷政策将对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和企业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区域发展层面,在“转中求快”指导思想统领下的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集聚效应的逐步显现将对平顶山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不利因素:宏观环境方面,世界政治经济的大格局仍在动荡不安,欧债危机未现好转,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外贸出口继续疲软,国内外需求持续低迷,消费者预期信心不足。与此同时,2012年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大选年,政治周期与经济周期相互重合,不利于经济发展稳定向好的较大的变数未见减少,系统性的市场风险对整体经济的压力仍然存在。自身发展方面,2012年平顶山市仍处于工业结构调整阶段,结构调整的阵痛与市场需求不足的叠加将继续影响工业经济的提速。生产成本方面,油价虽有小幅下降但仍居高位,且近期国际油价的持续反弹已封堵了进一步下调的空间;交通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生产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企业用工成本大幅上升,对企业来说都是需要面对的一个个难关。

通过综合分析对比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我们认为虽然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很大,但下半年接续深度调整的可能性相对较小,预计全市经济总体上将在上半年低位缓幅趋稳的基础上渐有回升,但恢复到高增长区域的可能性不大,各项保增长的政策措施若能充分发挥效应,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可望增长10%左右。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工业发展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新增因素拉动不足。2012年初,全省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2家,而平顶山净增3家,相比之下新增动力较弱。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入规模以上工业名录库企业66家,出库6家,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家,而平顶山没有一家进库,反而出库一家。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因素(去年7月以来新增和复产企业622家)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当月提高3.3个百分点,累计提高3.7个百分点。平顶山市新增因素(去年7月以来新增和复产企业18家)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当月提高2.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增速提高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结构制约工业增速提升。上半年,全市37个大类行业中有19个行业低于全省同行业平均增速,若这些行业达到全省同行业平均水平,可使全市增速提高4.8个百分点;有18个行业高于全省同行业平均增速,若这些行业与全省同行业增速持平则全市增速降低5.4个百分点。因此,按照目前平顶山的工业产业结构,行业增速全部达到全省同行业水平,全市工业增速只有7.8%,低于目前实际增速0.6个百分点。若平顶山市产业结构与全省产业结构相同,按平顶山目前各行业增速测算,全市增速则可达10.5%。由此可见,产业结构是制约平顶山工业增速提升的主要因素。

三是停产企业过多。平顶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月份停产227家(其中,非煤企业59家,洗煤厂28家,常年停产煤矿140家),停产面达28%,比全省(6月份停产面8%)高20个百分点;停产企业使平顶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负拉动)拉下10.2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停产企业负拉动6月3.9个百分点累计)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上半年,平顶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停产172家(其中,非煤企业19家,洗煤厂20家,常年停产煤矿133家),停产面21.2%,比全省(上半年停产面4.4%)高16.8个百分点;停产企业使平顶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负拉动)拉下5.8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停产企业负拉动1.8个百分点)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二)受政策调控和国家原有促消费政策退出影响,家电、汽车类商品销售大幅回落。汽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汽车购置税优惠、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促销费政策退出,再加上国家对公务用车限购力度加大、成品油油价上调,直接影响平顶山家电、汽车类商品销售增长。1-6月,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单位)中家电类实现零售额4.5亿元,同比下降8.8%,比上年同期回落50.1个百分点;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9.6亿元,同比增长19.6%,比去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个数较少、投资余量不足。1-6月份,全市在建项目783个,比去年同期减少13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91个,比去年同期减少16个。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规模1365.9亿元,增长17.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3个百分点,其中: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44.3亿元,下降3.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1个百分点。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92.2亿元,完成率高达58.0%,投资余量仅为573.7亿元,后期若没有更多的大项目开工,仅靠现有项目余量支撑,与全年超千亿的目标缺口较大,势必造成投资增速下滑,完成全年目标形势严峻。

(四)节能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形势并不乐观。受炼焦、钢铁行业生产下滑,化工、建材行业生产回落,电力行业趋缓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同比下降2.7%,比工业增加值增速(8.4%)低11.1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0.2%,一改去年能耗强度不断上升局面,出现较大下降。虽然能耗强度回落较多,但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在全省仍然居后,排第14位。今年开局全市工业经济增幅较低,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生产随着全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步放缓,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要代表的新型产业格局的形成还尚需要时日,随着生产的下滑,产能的闲置,单位产品能耗存在上升的风险,加之去年节能任务完成程度较差,“十二五”后四年,节能任务困难加大,从全年看,全市节能形势仍不容乐观。

对今后一个时期促进经济运行的几点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重点应放到对经济运行规律更深层面的认识、研究和把握上来;放到对“转中求快”指导思想的全方位贯彻和“学比看”要求的认真落实上来;放到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把调结构作为主攻目标的高度共识、努力遏制经济下滑势头的当务之急上来;放到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围绕扩需求、破瓶颈、创优势、惠民生的积极措施化作强有力的具体行为上来,尽力做好经济运行调节,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工业方面。一要着实解决好目前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要做好市内产销对接,如宝丰京宝焦化与上游煤炭洗煤企业、原煤生产企业产品的对接、与下游海星化工所用原料的对接;石龙区瑞平水泥生产的产品(熟料)与姚孟水泥原料(粉末站)的对接;中平能化集团原煤、精煤、焦炭与平顶山用煤企业、钢铁企业的对接;钢铁企业(舞钢)与用钢(平煤机等)的对接等等。要切实解决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周边环境问题。如圣光集团,厂区大门道路年久失修、扩建受阻、急需扩张用地、上市运作等急需政府帮助解决和支持。要帮助企业解决流资不足困难,政府相关部门要分类排查,区别帮扶。二要处理好两组关系。一方面要稳定生产经营形势好于全省的行业,同时努力提升发展水平低于全省同行业水平的行业,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升级稳定传统优势产业,同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拉伸与传统优势产业相关的产业链条。三要加快工业项目建设。按照今年4月全市工业大会预期,到6月底前,平顶山将新投产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46个,全年将贡献产值603亿元,折合增加值200亿元。而上半年经过市政府两次派督导组督查,新建成投产企业上半年没有一个完全达到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名录库条件,在8月份有望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名录库14家,与预期目标差距较大。

二、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建立投资信息整合和联动机制,定期发布招商选资动态,对没有实质性进展的、质量不高的项目剔出项目信息库,对已联系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100强的项目信息,提高关注度,加大跟踪力度,促进程序进展。具体方面:一是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增强投资发展后劲。有针对性的围绕重点企业、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积极论证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谋划一批体现高科技含量、高竞争力、高带动力的大项目。争取形成建成投产一批、新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接续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完善项目各项前期手续,保障各种要素供给,争取部分项目提前开工,尽早形成投资高潮。二是要全面把握吃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用足用活政策。三是进一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三次产业投资协调增长。要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第二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为“转”打好基础。积极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保持第三产业投资增长,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重点行业,积极拓展金融、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服务领域。

三、促进消费方面。首先要加快商贸流通业的改造提升,促进消费品市场升级。要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形成便捷高效的流通网络,方便居民消费。根据市场发展特点制定零售网点布局规划,大力发展连锁企业。整合资源,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引导各商贸流通企业准确把握、科学定位现代商企运营新模式、新理念,繁荣市场,提高效益。其次是要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在关注住房、教育、汽车、文化和娱乐等消费热点的同时,倡导绿色消费,如环保、节能型商品,以进一步拓宽消费市场。要加强与旅游、会展、节庆活动的融合,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使文化消费成为拉动消费需求增长的“热点领域”。第三是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消费。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道路和交通等农民生活经营环境,更大地释放农村消费市场潜能;要进一步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销售网络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销售中介组织,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

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方面。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非常关键。一是要加大第三产业投资力度。2006-2010,全市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为42.1%、 46.6%、 36.5%、 36.8%、 38.9%,2011年三产投资比重仅为35.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4.2%。因此,最大限度安排一定数量的引导资金,以吸引各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和外资的投入,通过多渠道增加对服务业的投入,消除平顶山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并加大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广播电视、农业服务及法律服务等行业的投入。二是盘点三产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依托工业产业优势,通过规划引导、财税扶持、扩大开放、优化环境等措施,努力把平顶山打造成物流、金融、医疗、教育、文化、旅游中心,使之成为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三是加大对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工作的考核力度,重点解决好“转什么、怎么转、谁来转”的问题。交通、财政、商务、电信、邮政、旅游、教育等部门业务数据要提高在全省的位次,使其对全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地支撑,保持好第三产业所出现的渐有回升的良好势头,使全市经济发展的主体结构更为协调。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