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统计局门户网站!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上半年平顶山产业集聚区发展报告
文章添加时间: 2017-09-14     文章点击数:

上半年,平顶山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力推进,规模不断壮大,经济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稳定增长贡献突出,特别是新增企业拉动明显,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元素,对带动平顶山市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全市经济跨越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

上半年,平顶山(不含汝州市)9个产业集聚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24.9亿元,同比增长15%,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9.5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3.3%,拉动工业增长6.2个百分点。

分产业集聚区看,舞钢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8亿元,同比增长36.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37.1%,拉动工业增速2个百分点;郏县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5.4亿元,同比增长25.5%,贡献率为21.3%,拉动1.2个百分点;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增加值27.5亿元,同比增长10.1%,对贡献率17.6%,拉动1个百分点;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38.3%,贡献率为15.4%,拉动0.8个百分点;叶县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增加值24.9亿元,同比增长3.9%,贡献率为6.2%,拉动0.3个百分点;宝丰县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4.6亿元,增长6.7%,贡献率为6.1%,拉动0.3个百分点;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7亿元,增长95.4%,贡献率为5.8%,拉动0.3个百分点;石龙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1.1亿元,同比增长2%,贡献率为1.7%,拉动0.1个百分点;平新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4亿元,增长9.4%,贡献率为1.9%,拉动0.1个百分点。

二、规模不断壮大,集聚度整体有所提升

上半年,全市产业集聚区集聚度为64.6%,比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分产业集聚区看,三分之一的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三分之二有所下滑。上半年,平顶山高新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比重为84.2%,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舞钢市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比重为76%,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宝丰县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中工业比重为39.2%,同比提高22.8个百分点;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比重为81.2%,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郏县产业集聚区工业主导产业比重为70.7%,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叶县产业集聚区工业主导产业比重为64.1%,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平新产业集聚区工业主导产业比重为17.7%,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石龙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比重为48.6%,同比下降19.5个百分点;鲁山县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比重为46.5%,同比下降5.3个百分点。

三、亏损企业增多,效益水平有所下滑。

上半年,平顶山产业集聚区亏损企业55家,比去年同期增长41%,高于全市亏损企业增速(35.4%5.6个百分点,占全市亏损企业单位数的49.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分产业集聚区看,舞钢产业集聚区和宝丰产业集聚区亏损企业分别增加5家,叶县产业集聚区和平新产业集聚区分别增加2家,鲁山县产业集聚区、高新产业集聚区和郏县产业集聚区分别增加1家。上半年,产业集聚区亏损企业亏损额5.1亿元,同比增长71.4%。分产业聚集区看,除化工产业聚集区、石龙产业集聚区和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同比下降外,其他产业集聚区亏损企业亏损额均呈不同程度增长态势。

上半年,平顶山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6.4亿元,同比增长5.6%,低于上年(12.2%6.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1.5亿元,同比下降3.5%,低于上年(13.8%17.3个百分点;完成税金总额14.8亿元,同比下降2.5%,低于上年(11.1%13.6个百分点。

四、用工需求增加,人力资源缺乏

随着集聚区入驻企业大量增加以及产业优化升级,用工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对专业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熟练工、技术工缺乏。用工环境不优、生活配套不完善,致使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产业发展后劲乏力。上半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平均用工人数10.5万人,同比增长5.8%,高于全市平均用工人增速(1.2%4.6个百分点。重点企业问卷调查显示,6月份,全市有48.4%的企业存在明显的劳动力缺口。分工种看,缺乏熟练操作工的企业占17.2%,高于去年同期4.9个百分点;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企业占26.6%,低于去年同期7.3个百分点。

五、晋星达槛任务艰巨

2014年,平顶山9个产业集聚区中,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40亿元以上的有2个产业集聚区,分别是平顶山高新产业集聚区和叶县产业集聚区,晋升为一星产业聚集区。2015上半年,高新产业集聚区和叶县产业集聚区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27.5亿元和24.9亿元,预计全年超过40亿元,保持一星产业集聚区没有问题;其次是舞钢产业集聚区和郏县产业集聚区,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18亿元和15.4亿元,预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不足40亿元,加上三产增加值后有望进入一星产业集聚区;其他产业集聚区按上半年完成进度,预计全年很难达到一星级产业集聚区标准,特别是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去年因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未达到10亿元门槛标准,被降为工业园区,今年上半年仅实现工业增加值1.7亿元,进入河南省产业集聚区门槛仍然难度较大。

六、对策建议

2015年,是我省对集聚区考核的关键年份,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为确保我市各产业集聚区顺利“晋级过槛”,要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为导向,立足本地优势,准确定位主导产业,突出龙头带动作用,提高中小企业配套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层次,注重人才培养,完善配套服务,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竞争力,实现我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遏制投资下滑局面。今年以来,受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影响,工业投资持续下滑,新投产入库企业偏少。上半年,全市9个产业集聚区共完成投资210.8亿元,同比下降8.9%,分集聚区看,全市9个产业集聚区中除叶县、平新、高新产业集聚区实现正增长外,其他6个集聚区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上半年,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219家,比上年末增加27家,主要是去年年底规模以下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截至6月份全市没有1新建成投产单位入库。由于新投产入库企业偏少,加上在库企业停产检修等原因,造成我市产业集聚区实现增加值的载体偏少,发展后劲不足,这一现状与平顶山作为工业城市的定位是极不相称的,更应引起高度关注。

二是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强化服务企业意识。加强对经济运行热点难点问题的监测分析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运行态势,及时反映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变化。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及对工业运行的影响,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不足对工业的传导作用和部分困难行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工业平稳运行。在服务过程中,要强化双向责任,在政府开展企业大服务的同时,既要主动服务,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也要注意明确企业应承担的经济社会责任,不能只要政府服务,不尽企业义务。

三是根据产业集聚区的不同特点实行差别政策。各产业集聚区根据自身特点,充分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从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出发,规划确定主导产业,不断优化调整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整合产业链条,提高集聚集约水平,形成产业集群发展,集聚区之间门类互补、层次不一,分工协作、良性竞争的格局。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