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是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以郑州为中心,洛阳、开封为副中心,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等城市为核心层所构成的具有高度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群,是中国7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4317万,分别占河南省的35.1%和40.5%。2014年城市群九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462亿元,占全省的58.6%;二、三产业增加值18964亿元,占九市GDP的92.7%,占全省二、三产业增加值的61.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92.24亿元,占全省的65.4%。
中原城市群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规模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化进程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是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是参与国内外竞争、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力支撑。
注: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平顶山市是中原城市群中的主要城市之一,本文通过九市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对比,分析平顶山市在中原城市群中的经济地位,以期寻找差距,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平顶山市差距明显
(一)综合实力不强
平顶山市土地面积7882平方公里,在中原城市群九市中小于洛阳市、新乡市,居第三位;2014年总人口数541万人,少于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居第四位。但2014年平顶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7.17亿元,低于郑州市、洛阳市、许昌市、新乡市、焦作市,居第六位;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为107.3%(可比价,以上年为100),比全省平均108.9%的速度低1.6个百分点,在九市中增长最慢;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均排在九市的第四位。总体上看,平顶山市的经济实力在中原城市群九市中居中游水平。
表1 2014年中原城市群九市主要经济指标
|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 总人口(万人)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亿元) |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
河南省 | 167000 | 10662 | 34938.24 | 22417.16 | 2739.26 |
九市合计 | 58666 | 4317 | 20461.8 | 12633.73 | 1792.24 |
郑州市 | 7446 | 760 | 6776.99 | 5120.69 | 833.88 |
开封市 | 6266 | 514 | 1492.06 | 861.82 | 96.19 |
洛阳市 | 15208 | 696 | 3284.57 | 1848.49 | 260.26 |
平顶山市 | 7882 | 541 | 1637.17 | 1111.34 | 130.72 |
新乡市 | 8249 | 604 | 1917.81 | 1217.58 | 139.13 |
焦作市 | 4071 | 369 | 1844.31 | 830.94 | 105.57 |
许昌市 | 4996 | 487 | 2087.23 | 968.34 | 125.22 |
漯河市 | 2617 | 277 | 941.16 | 496.84 | 62.86 |
济源市 | 1931 | 69 | 480.46 | 177.69 | 38.41 |
平顶山位次 | 3 | 4 | 6 | 4 | 4 |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5》
图1 中原城市群九市地区生产总值及指数
(二)结构指标对比
1、从产业结构看,平顶山市经济对第二产业依赖程度较高
2014年平顶山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7%,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分别低于全省平均和中原城市群九市平均1个和2.8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一、二、三产业无论是总量还是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平顶山市在中原城市群九市中处在中游水平。
表2 2014年中原城市群九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及比重
生产总值 |
|
|
| 三次产业比重(以生产总值为100) | |||
(亿元)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河南省 | 34938.24 | 4160.01 | 17816.56 | 12961.67 | 11.9 | 51.0 | 37.1 |
九市合计 | 20461.77 | 1497.70 | 11007.92 | 7956.15 | 7.3 | 53.8 | 38.9 |
郑州市 | 6776.99 | 147.15 | 3487.14 | 3142.70 | 2.2 | 51.5 | 46.4 |
开封市 | 1492.06 | 275.69 | 636.42 | 579.95 | 18.5 | 42.7 | 38.9 |
洛阳市 | 3284.57 | 231.99 | 1677.29 | 1375.29 | 7.1 | 51.1 | 41.9 |
平顶山市 | 1637.17 | 167.14 | 879.42 | 590.61 | 10.2 | 53.7 | 36.1 |
新乡市 | 1917.81 | 223.29 | 992.82 | 701.71 | 11.6 | 51.8 | 36.6 |
焦作市 | 1844.31 | 136.93 | 1139.78 | 567.60 | 7.4 | 61.8 | 30.8 |
许昌市 | 2087.23 | 184.67 | 1268.20 | 634.36 | 8.8 | 60.8 | 30.4 |
漯河市 | 941.16 | 109.11 | 599.58 | 232.48 | 11.6 | 63.7 | 24.7 |
济源市 | 480.46 | 21.73 | 327.28 | 131.45 | 4.5 | 68.1 | 27.4 |
平顶山位次 | 6 | 5 | 6 | 5 | 4 | 5 | 5 |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5》,本表按当年价计算
2、从就业结构看,平顶山市二、三产业对劳动就业贡献偏低
2014年平顶山市从业人员数在中原城市群九市中排在第五位,其中第一产业排第二位,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6.6%,近半壁江山,占比排第一位,高于全省平均5.9个百分点,高于中原城市群九市平均11.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均排在中原城市群九市的第六位,但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8.5%和24.9%,排在第九和第八位,明显低于全省和九市平均水平。显然,第二产业对劳动就业的贡献偏低,第三产业也没有起到劳动就业“蓄水池”的应有作用。
表3 2014年中原城市群九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及结构
从业人员(万人) |
|
|
| 从业人员构成(以从业人员为100)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全 省 | 6520.03 | 2651.74 | 1995.57 | 1872.72 | 40.7 | 30.6 | 28.7 |
九市合计 | 2718.25 | 944.62 | 939.23 | 834.40 | 34.8 | 34.6 | 30.7 |
郑州市 | 539.54 | 105.64 | 203.25 | 230.64 | 19.6 | 37.7 | 42.7 |
开封市 | 321.54 | 135.64 | 105.45 | 80.45 | 42.2 | 32.8 | 25.0 |
洛阳市 | 435.82 | 157.59 | 134.99 | 143.23 | 36.2 | 31.0 | 32.9 |
平顶山市 | 314.90 | 146.70 | 89.65 | 78.54 | 46.6 | 28.5 | 24.9 |
新乡市 | 350.07 | 111.02 | 144.89 | 94.16 | 31.7 | 41.4 | 26.9 |
焦作市 | 232.96 | 75.94 | 88.59 | 68.43 | 33.8 | 38.0 | 28.2 |
许昌市 | 303.86 | 121.19 | 97.90 | 84.77 | 39.9 | 32.2 | 27.9 |
漯河市 | 171.69 | 76.96 | 56.60 | 38.12 | 44.8 | 33.0 | 22.2 |
济源市 | 47.89 | 13.94 | 17.90 | 16.05 | 29.1 | 37.4 | 33.5 |
平顶山位次 | 5 | 2 | 6 | 6 | 1 | 9 | 8 |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5》
(三)人均指标比较
1、从人均生产总值看,与平顶山的大市地位不相匹配
2014年平顶山市人均生产总值33016元,在中原城市群九市中,仅高于开封市,居倒数第二位,比全省人均37072元低4056元,与平顶山市土地面积、总人口、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地方财政收入等总量指标在九市中居第三、四的位次相比,不够协调。
图2 中原城市群九市人均生产总值
2、从城乡居民收支看,平顶山百姓生活水平偏低
2014年平顶山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在中原城市群九市中均居第四位,但代表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层次的恩格尔系数(逆指标)却排在第八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支出分别排在倒数第二和最后一位,恩格尔系数也为最后一位。
表4 2014年中原城市群九市城乡居民人均收支及恩格尔系数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 |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 | ||||||
可支配收入(元) | 消费支出(元) | 恩格尔系数(%) | 纯收入(元) | 消费支出(元) | 恩格尔系数(%) | ||
郑州市 | 29095 | 20122 | 29.6 | 15470 | 11125 | 23.8 | |
开封市 | 21467 | 17156 | 29.2 | 9316 | 6442 | 30.2 | |
洛阳市 | 26974 | 18380 | 26.8 | 9669 | 7423 | 27.1 | |
平顶山市 | 24393 | 17736 | 31.3 | 9489 | 5335 | 34.8 | |
新乡市 | 23983 | 17669 | 29.8 | 10730 | 7550 | 30.3 | |
焦作市 | 23977 | 16300 | 29.7 | 12518 | 9415 | 27.5 | |
许昌市 | 23753 | 16178 | 30.8 | 12140 | 7348 | 31.7 | |
漯河市 | 23281 | 17254 | 32.8 | 10893 | 5933 | 30.9 | |
济源市 | 25219 | 18572 | 23.1 | 13166 | 8578 | 29.3 | |
平顶山位次 | 4 | 4 | 8 | 8 | 9 | 9 | |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5》
(四)社会需求比较
1、从投资完成情况看,平顶山市投资需求速度放缓
从2012-2014年近三年统计数据看,平顶山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中原城市群九市中稳居第六位,投资规模一直相对偏小,占全省及九市的比重有所下降,投资增长速度放缓。从表5的统计数据和计算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全省和九市合计平均增长速度都在减缓,但平顶山市放慢速度快于二者。
表5 2012-2014年中原城市群九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
单位:亿元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3年增长% | 2014年增长% | |
全 省 | 21449.99 | 26087.45 | 30782.17 | 21.6 | 18.0 |
九市合计 | 12105.85 | 14749.64 | 17455.57 | 21.8 | 18.3 |
郑州市 | 3669.75 | 4489.29 | 5355.32 | 22.3 | 19.3 |
开封市 | 775.19 | 979.08 | 1169.55 | 26.3 | 19.5 |
洛阳市 | 2158.71 | 2569.24 | 3026.48 | 19.0 | 17.8 |
平顶山市 | 1034.8 | 1262.00 | 1476.93 | 22.0 | 17.0 |
新乡市 | 1320.01 | 1602.46 | 1885.22 | 21.4 | 17.6 |
焦作市 | 1154.21 | 1408.24 | 1653.70 | 22.0 | 17.4 |
许昌市 | 1155.69 | 1415.56 | 1676.34 | 22.5 | 18.4 |
漯河市 | 550.69 | 672.33 | 794.70 | 22.1 | 18.2 |
济源市 | 286.8 | 351.44 | 417.33 | 22.5 | 18.7 |
平顶山位次 | 6 | 6 | 6 | 7 | 9 |
平顶山占全省% | 4.824 | 4.838 | 4.798 |
|
|
平顶山占九市% | 8.548 | 8.556 | 8.461 |
|
|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5》
2、从零售市场看,平顶山市社会消费需求增速回落
受整体经济大环境的影响,2014年平顶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比2013年回落了1.2个百分点,在中原城市群九市中的排名由第三位降至第五位。但从2012-2014年统计数据看,平顶山市扩大内需初见成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中原城市群九市中虽然一直排在第六位,但占全省及九市的比重逐年缓慢提升。
表6 2012-2014年中原城市群九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单位:亿元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3年增长% | 2014年增长% | |
河南省 | 10915.62 | 12426.6 | 14004.95 | 13.8 | 12.7 |
九市合计 | 6297.15 | 7150.78 | 8059.00 | 13.6 | 12.7 |
郑州市 | 2322.71 | 2623.51 | 2955.40 | 13.0 | 12.7 |
开封市 | 510.33 | 585.65 | 661.92 | 14.8 | 13.0 |
洛阳市 | 1114.78 | 1269.2 | 1429.21 | 13.9 | 12.6 |
平顶山市 | 478.39 | 545.21 | 614.99 | 14.0 | 12.8 |
新乡市 | 548.07 | 623.98 | 704.15 | 13.9 | 12.8 |
焦作市 | 439.41 | 497.24 | 558.01 | 13.2 | 12.2 |
许昌市 | 488.85 | 556.55 | 627.20 | 13.8 | 12.7 |
漯河市 | 299.21 | 341.54 | 386.40 | 14.1 | 13.1 |
济源市 | 95.4 | 107.9 | 121.73 | 13.1 | 12.8 |
平顶山位次 | 6 | 6 | 6 |
|
|
平顶山占全省% | 4.383 | 4.387 | 4.391 |
|
|
平顶山占九市% | 7.597 | 7.624 | 7.631 |
|
|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5》
3、从对外贸易看,平顶山市利用外资和出口总额双双大幅下降
从2012-2014年统计数据看,平顶山市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出口总额占全省和中原城市群九市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位次排名后退;从增长速度看,实际利用外资额2014年比2013年下降19.8%,增幅回落了40.8个百分点,出口总额下降24.6%,增幅回落了73.5个百分点,分别由2013年的一、二位,退居至2014的最后一位。
表7 2012-2014年中原城市群九市实际利用外资额及增速
单位:万美元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3年增长% | 2014年增长% | |
河南省 | 1211777 | 1345659 | 1492688 | 11.0 | 10.9 |
九市合计 | 864902 | 929878 | 1018803 | 7.5 | 9.6 |
郑州市 | 342898 | 332178 | 363002 | -3.1 | 9.3 |
开封市 | 36320 | 43898 | 51698 | 20.9 | 17.8 |
洛阳市 | 199251 | 222272 | 241025 | 11.6 | 8.4 |
平顶山市 | 37358 | 45318 | 36493 | 21.3 | -19.5 |
新乡市 | 63600 | 74009 | 86988 | 16.4 | 17.5 |
焦作市 | 59528 | 66181 | 72850 | 11.2 | 10.1 |
许昌市 | 43977 | 53113 | 59725 | 20.8 | 12.4 |
漯河市 | 62066 | 70401 | 78897 | 13.4 | 12.1 |
济源市 | 19904 | 22508 | 28125 | 13.1 | 25.0 |
平顶山位次 | 7 | 8 | 8 |
|
|
平顶山占全省% | 3.083 | 3.368 | 2.445 |
|
|
平顶山占九市% | 4.319 | 4.874 | 3.582 |
|
|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5》
表8 2011-2013年中原城市群九市出口总额及增速
单位:万美元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2年增长% | 2013年增长% | |
河南省 | 1924040 | 2967788 | 3599206 | 54.2 | 21.3 |
九市合计 | 1612404 | 2665633 | 3186564 | 65.3 | 19.5 |
郑州市 | 966258 | 2029047 | 2506620 | 110.0 | 23.5 |
开封市 | 22773 | 28658 | 41131 | 25.8 | 43.5 |
洛阳市 | 147774 | 118890 | 129256 | -19.5 | 8.7 |
平顶山市 | 32517 | 48423 | 36514 | 48.9 | -24.6 |
新乡市 | 90660 | 78720 | 87273 | -13.2 | 10.9 |
焦作市 | 156273 | 151234 | 151038 | -3.2 | -0.1 |
许昌市 | 133114 | 159978 | 176849 | 20.2 | 10.5 |
漯河市 | 17861 | 25384 | 25471 | 42.1 | 0.3 |
济源市 | 45174 | 25299 | 32412 | -44.0 | 28.1 |
平顶山位次 | 6 | 6 | 7 |
|
|
平顶山占全省% | 1.690 | 1.632 | 1.015 |
|
|
平顶山占九市% | 2.017 | 1.817 | 1.146 |
|
|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5》
(五)运行质量比较
1、从财政税收看,平顶山市增幅快速回落,总量位次后移
2012-2014年间,平顶山市公共财政预算税收收入在中原城市群九市中由第4位退至第5位,在全省和九市总量的占比明显缩水,2014年比2013年增长5.7%,在九市中排在倒数第二位,分别低于全省和九市平均增幅4.9个和5.7个百分点。
表9 2012-2014年中原城市群九市公共财政预算税收收入及增速
单位:亿元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3年增长% | 2014年增长% |
河南省 | 1469.57 | 1764.71 | 1951.46 | 20.1 | 10.6 |
九市合计 | 978.64 | 1167.88 | 1300.84 | 19.3 | 11.4 |
郑州市 | 452.43 | 543.8 | 626.20 | 20.2 | 15.2 |
开封市 | 44.72 | 59.67 | 69.08 | 33.4 | 15.8 |
洛阳市 | 148.54 | 169.14 | 180.10 | 13.9 | 6.5 |
平顶山市 | 74.46 | 84.51 | 89.34 | 13.5 | 5.7 |
新乡市 | 78.52 | 95.24 | 96.63 | 21.3 | 1.5 |
焦作市 | 55.57 | 64.8 | 68.86 | 16.6 | 6.3 |
许昌市 | 69.65 | 81.62 | 94.44 | 17.2 | 15.7 |
漯河市 | 33.35 | 43.75 | 49.22 | 31.2 | 12.5 |
济源市 | 21.4 | 25.35 | 26.97 | 18.5 | 6.4 |
平顶山位次 | 4 | 4 | 5 | 9 | 8 |
平顶山占全省% | 5.067 | 4.789 | 4.578 |
|
|
平顶山占九市% | 7.609 | 7.236 | 6.868 |
|
|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5》
2、从单位GDP能耗看,平顶山市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2012-2014年,平顶山市单位GDP能耗降低率明显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在中原城市群九市中位列前茅,2014年居于首位,说明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水平较高。
表10 2012-2014年中原城市群九市单位GDP能耗降低率(%)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
河南省 | -7.14 | -3.92 | -4.06 |
郑州市 | -5.62 | -3.29 | -9.10 |
开封市 | -6.82 | 5.38 | -5.06 |
洛阳市 | -7.23 | -3.93 | -5.73 |
平顶山市 | -9.8 | -3.94 | -11.88 |
新乡市 | -5.74 | -2.98 | -3.62 |
焦作市 | -6.79 | -4.87 | -5.30 |
许昌市 | -3.76 | -3.96 | -6.23 |
漯河市 | -7.27 | -2.6 | -2.86 |
济源市 | -3.68 | -3.65 | -4.03 |
平顶山位次 | 1 | 3 | 1 |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5》
从以上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全省各地竞相发展的大格局中,平顶山市经济发展还存在明显差距,发展速度不快、投资规模偏小、龙头企业不多,产业层次不高,消费需求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平顶山市经济运行中周期性矛盾与结构性矛盾相互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积累的结果,平顶山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二、对策建议
立足平顶山市经济发展实际,针对新常态下的新情况、新特点,我们应该正视和逐步化解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强调改革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提高转型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为稳定增长、提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供需对称平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立足国情和发展实践,针对经济新常态开出的“中国疗法”,是更加关注深层次矛盾,彰显中国智慧、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方略,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它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投资、消费、出口是需求拉动角度的“三驾马车”,强调要素投入,短期效应比较明显。与之对应的“供给侧”,是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有效供给,更具中长期视野。二者互为依托、互为作用,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供需调控需要各取所长、各有侧重、交替使用。当前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需坚持“三大马车”与“三大发动机”双轮驱动、共同发力,保持供给与需求的对称平衡,实现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经济增长动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改革力度
目前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表象上看是速度问题,根子上看是结构问题。因此要加快发展“动力切换”,实现经济“升级换档”,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变一端拉动为两端发力,变粗放调控为精细调控,从源头性、基础性、生产性的一端入手,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用新供给来创造新需求,以有效供给来倒逼转型升级,推动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双高”发展。具体来讲:
一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煤炭、化工、装备制造、钢铁、建材、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综合运用承接转移、技术改造、延链补链、兼并重组、退城进园等手段进行升级改造。
二要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平顶山市应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医药和医疗器械、汽车及部件等战略新兴行业,突出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以产业链式延伸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优势主导产业纵向链接、侧向配套,促进全市经济框架升级。
三要加大开放招商力度,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找准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趋势与自身优势的结合点,按照产业链图谱延链、补链、强链,吸引和培育一批龙头品牌企业,着力集聚优质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
四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健全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增强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功能集合构建,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五要推进产城融合,提升协同发展水平。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统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项目建设;加大房地产去库存力度,完善住房制度、政策,调整住房开发供给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三)继续挖掘需求潜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消费需求是刺激经济长期而有效增长的不竭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供给侧改革最终也是为了创造需求。因此,当前应促进新兴热点消费,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催生跨区跨境、线上线下电子商务、智能家居等信息产业消费;培育新能源汽车、电动车等绿色消费;持续提升以通信、家电、文化娱乐、家用轿车为重点的农村消费等。
(四)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通过针对结构性问题的改革,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将供给侧的生产要素与效率提升因素平行放在一起。抓住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通过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推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多地发挥好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的主要职责定位于制定好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