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统计局门户网站!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2017年前七个月平顶山市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文章添加时间: 2017-11-08     文章点击数:

今年以来,平顶山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促消费”各项政策措施,消费品市场活力增强,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1-7月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0亿元(含汝州),同比增长12.3%,高于去年同期1.0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排第6位,比去年同期前移6位,比上月前移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进位明显。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特点

(一)城镇消费品市场贡献突出,乡村消费品市场增速快于城镇。1-7月份,全市限额以上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9.3亿元(不含汝州,下同),同比增长15.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6.6个百分点,占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高达93.8%,拉动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2亿元,同比增长21.5%,高于去年同期3.5个百分点,增幅比城镇高5.8个百分点。

(二)限额以上法人单位批发业零售额增速明显加快,零售业零售额增长平稳,住宿餐饮业明显回升。1-7月份,全市限额以上法人单位批发业零售额增长28.5%,增幅同比加快19.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法人单位零售业零售额增长13.3%,增幅同比加快3.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法人单位住宿餐饮业经营尤其是住宿业明显回暖,限额以上法人单位住宿业零售额同比增长9.7%,增幅同比加快7.0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法人单位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5.3%,增幅同比加快2.7个百分点。

(三)基本生活类商品拉动作用最大。1-7月,全市限上企业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38.2%,比去年同期提高14.2个百分点,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5.3个百分点,27类商品中拉动作用最大;服装鞋帽类增长6.5%,比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0.5个百分点;日用品类增长13.8%,比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0.5个百分点。吃、穿、用三类商品合计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6.3个百分点。

(四)石油制品类零售额快速增长。1-7月份,限上企业实现石油制品类零售额19.4亿元,同比增长19.5%,高于上年同期32.5个百分点,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速2.2个百分点。

(五)金银珠宝类零售激增。1-7月份,限上企业实现零售额3.4亿元,同比增72.9%,高于去年同期87.0个百分点。

(六)煤炭及制品类市场回暖。随着煤炭市场需求加大和价格上涨,1-7月份,全市限额以上煤炭及制品类实现零售0.6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高于去年同期25.3个百分点。

二、制约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随着国家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优惠政策的退出,又无新的优惠政策推出,导致车市低迷不振。2017年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取消,大众购车需求在2016年被提前释放,今年以来,汽车类销售一直呈现放缓态势,前不久商务部新通过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将于71日正式施行,新办法取消了区域销售限制、打破汽车品牌单一授权体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车欲望,推移部分消费者的购车时间。1-7月份,限额以上汽车类实现零售额37.3亿元,占限上零售额的22.4%,在所有商品类值中占比最大。但是,今年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3.6%,增速回落3.0个百分点,从从事汽车零售的70家法人企业看,有25家企业零售额同比为负增长,最高的下降幅度达到91.0%

(二)公共网络零售额萎缩,电商企业发展滞后。1-7月份,全市限上批零住餐企业中只有14家企业有通过公共网络销售商品,并且企业电商业务规模小,占消费品市场份额极少。限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1.0亿元,同比下降47.3%,仅占全市限上单位零售额的0.6%,对全市消费品市场增长拉动不明显。与企业缺乏自主的品牌、竞争力弱,服务质量稂莠不齐等因素有关。

(三)消费分流多样化,市场购买力有待提升。全市消费分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网上分流。随着网购、海淘的普及和渗透,对实体商业冲击极大,特别是服饰类、日用品类、电子通讯器材类和母婴用品类等传统消费热点;二是区域分流,集中在郑州和省外等地。本市在购物环境、商品品种、价格上与周边商业发达城市相比没有优势,竞争力较弱,居民外购频率越来越高,相对减少了在本地的消费;三是服务性消费分流,主要是从内容上由“实物消费”转向“服务消费”,例如美容机构、健身中心等。以上分流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

(四)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影响消费发展后劲。由于物价水平不断提高,商铺租赁价格、人工成本上升,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增加,赢利能力下降,给消费市场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五)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性影响,中西药类商品零售增长放缓。1-7月份,限额以上中西药类商品零售额20.5亿元,占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总额的12.3%,同比增长21.2%,增幅同比回落8.1个百分点。由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今年7月底前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药品价格总体回落,同时年内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实行“两票制”,压缩采购流通环节,中西药类销售或将继续回落。

(六)缺乏新的消费热点,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乏力。1-7月份,全市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乏力,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同比下降1.71%;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增长13.1%,增速回落7.8个百分点;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下降1.7%。目前消费市场中传统消费需求不可能大幅增长,如果“消费升级”止步不前,新的消费热点没有显现,消费市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三、全年消费品市场展望及建议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持续提升,综合判断,预计下半年仍将保持总体平稳增长态势。为进一步增强消费的基础作用,建议如下:
   
(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激发消费潜力。收入是消费增长的基础和保障。建立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解决中低收入者消费力不足的问题,从而从根本上刺激消费,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社会福利,解决百姓后顾之忧。完善养老、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制度的改革,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
   
(二)支持创新发展,拓宽消费空间。加快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引导企业走商业模式创新之路。积极推进线上线下互动,支持实体店通过互联网展示、销售商品和服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不断优化消费路径、打破场景限制、提高服务水平。鼓励传统商贸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电商经济。
   
(三)优化消费结构,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认真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在确保基本生活必需品货源充足的基础上,发展特色消费,提高有效供给。培育和挖掘消费热点,有针对性的发展特色消费,如假日消费、旅游消费、学生消费、幼儿消费、婚庆消费、老年消费等,通过科学的市场定位、及时的产品开发、快速的市场开拓、有效的宣传促销,打造特色品牌,构筑个性化商品销售网络,以服务消费的快速增长带动相关实物商品的增长。
   
(四)结合实际、挖掘利用各县区资源优势。全市地域宽广,各县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相关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意识,深入研究各县区产业特色及发展方向,注重谋划和布局,指导县区培育特色优势产品,发展和培植一批具有平顶山特色的商贸销售企业,形成区域和品牌优势,不断提升全市商贸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