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是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具有基础性质的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以及迅速在现代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在相关产业以及领域比较快的形成推进社会前行的生产能力,极大地巩固壮大了科技企业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主力军地位。本文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对全市科技类企业分析、对比,以期对今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有所裨益。
一、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运行基本情况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成倍增长、从业人员大幅度上升
1.单位个数倍增,块头相比变大。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平顶山市共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340个,比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增长220.8%,与全省乃至全国同期快速增长的态势基本上相吻合,但增长速度与全省相比低224.4个百分点,和全国相比却高66个百分点。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占全省总数的2.3%,与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相比缩减1.7个百分点。
2.内资占比超高,外商个数为零。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平顶山市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到99.7%,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低0.2个百分点;港、澳、台商占到0.3%,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超出0.25个百分点;在全市范围内没有符合条件的科技类外商投资法人企业落成。
3.从业人员快增,势头亮点纷呈。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平顶山市共有从业人员9506人,比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增长238.1%,快速递增的趋势与全省基本相符,增速与全省相比低96.2个百分点。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占到全省的2.7%,与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相比缩减1.2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与全国同期速度相比快140.7个百分点。
(二)行业内各种单位分布范围较广、数量有多有少
1.类型分布面广,所占份额不一。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在平顶山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按企业经济类型来划分,国有企业有11家,占比为3.2%,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集体企业有4家,占比为1.2%,超出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有限责任公司有76家,占比为22.4%,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私营企业有77家,占比为22.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股份有限公司和联营企业分别有3家和1家,占比分别为0.9%和0.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百分点和0.02个百分点;其它类型的法人企业单位也有不小的分布,与全省平均水平差2个百分点。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 ||
| | 企业法人单位(个) | 从业人员(人) |
合 计 | 340 | 9506 |
内资企业 | 339 | 8770 |
国有企业 | 11 | 1069 |
集体企业 | 4 | 184 |
联营企业 | 1 | 27 |
有限责任公司 | 76 | 1523 |
股份有限公司 | 3 | 17 |
私营企业 | 77 | 836 |
其他企业 | 167 | 5114 |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1 | 736 |
2.科技家底偏薄,结构分布不均。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平顶山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3.3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资产占总资产数的2.2%,该指标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专业技术服务业资产占总资产数的56.4%,该项指标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9个百分点;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资产占总资产数的41.4%,该指标占比超出全省平均水平33.1个百分点。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占全省该项指标总计的0.4%,所占份额不到一个百分点。
(三)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数量不断在增,结构调整节奏受挤压。
据统计,2017年,平顶山市高新技术企业单位数48家,比去年增加9家,增长23.1%,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192.3亿元,比去年增长3.1%,增速低于全省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5%,比去年下降4.1个百分点,比重较全省低4.6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被制造业独揽的局面没有改变
二、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尽管一定时期内全市科技类法人企业的规模和结构有了长足的发展和优化,从一个高度及层次迈上另一个新的高度和更加完美的需求层次。但从量的扩张上看,增长势头顺天应人,令人振奋。若从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精研细琢,明显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科技行业内结构调整的压力依然不小,规模块头上也不是占据太大的优势,相比较而言在某一块或者说某些领域,影响力、生产能力及发展动力有缩小的苗头。
(一)从分量上看,科技企业相对收缩。就科技类法人企业数量扩张程度这一个方面来分析,符合条件的单位个数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绩骄人。但作为工业化成分较高的平顶山市,科技类企业法人单位数还不到全省总数的3%,且还有继续往小处再缩的势头,这种迹象若任其蔓延再小,科技类法人企业所占的这点儿分量若想支撑厚重的诸多产业向前稳步发展将显得非常吃力,相关产业升级换代实现华丽转身无疑将受到影响。新时代、科技潮,由制造到智造的演进征程中将错失发展赶超良机。
(二)从类型上看,内资企业“一业独大”。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深入人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科技类法人企业作为一个地方或者某个领域发展的先行者、排头兵,力求在创新创业,引领时代,辐射带动等方面谋求全面发展,快步前行。然而事实有违初衷,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呈现出一边倒的迹象,在全市范围内找不到符合条件的科技类外商投资法人企业的身影。
(三)从人员上看,科技企业人员结构问题凸现。纵向比平顶山市科技类法人企业从业人员总数是在增加;但是与全省平均水平比不难发现,全市科技类法人企业中科技人员的比重相对有朝下走的倾向,且下滑幅度超过了一个百分点,这种现象夸张点说,使原本就显得捉襟见肘、稍显贫乏的全市科技人才队伍,一定时期内强劲发展的势头之上,在行进的程度上相对出现了波折。全市科技类法人企业在科技人才的引进即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培育即解决“从有到优”的问题、使用即解决“人尽其才”的问题等诸多环节上,突显美中不足。
(四)从所有制上看,股份公司寥寥无几。在科技类企业法人单位中,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占据了近半壁江山;这些企业中绝大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规模比较小,多数企业从业人员只有一二十人。能够迅速、广泛、大量集中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股份公司不到全市科技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一,其所占份额与全省平均数相比较还较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对组织形式要求较高的股份公司的占比太少,是全市科技企业发展的短板。在市场经济发展势头日日汹涌的今天,企业尤其作为科技成分含量比较高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生存、谋发展、争上游,把自身做大做强,才能在整个行业或者某一区域内始终保持住领先的位置。
(五)从资产总计上看,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数相对较少。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所占比重不到全省总数的半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与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资产占全市科技类法人企业资产总计的绝大多数,研究与试验发展资产占比不到三个百分点;着眼于眼前的有些一般技术技能可以支撑企业前行的资产较多,谋长远的研发型的科技类法人企业资产少。基本要素资源存在短板,身处其中的科技核心人才不能充分发挥自身才华优势。
三、对策建议
(一)不断壮大科技类企业法人单位规模。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孵化成科技企业做足条件。相关部门要对准科技类法人企业的评价认定细则,深入贯彻落实好对科技类法人企业的精准扶持政策,协同联动,密切配合,压实责任,使出真招实招,在统筹经费、设施配套、奖补办法方面,在税收优惠方面,在研发补贴方面,在申报程序和服务等方面有新的突破,还应不断加大对科技类法人企业准入常识性条款的宣传力度,强力推进,壮大科技类企业法人单位集群,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有效支撑。
(二)加大科技类企业法人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要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迅速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破除不利于人才成长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性障碍。用人单位尤其是科技类法人企业要丰富完善人才需求导向,给人才放权,为人才松绑,让其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出来;让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能从一些细微之处感受到身处此地如在家一般的温暖。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用人者要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怀,象口渴思饮那样访求贤才。改革攻坚形势逼人,深化改革时不我待,科技创新大势所趋。
(三)奋力补足科技类企业法人研发资源缺乏的短板。研发是高风险行业,若抓住机遇,把控得当,运作合规,它却又是一个高收益行业,对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要求层次相当高;小到一个科技类法人企业,大到全市这一片区域,要从根本解决投入与产出的风险问题,只有依靠科技,尤其是科技中的研发,这是一条绕不过的坎;要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啃下这块硬骨头才是全市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中的长远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