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统计局门户网站!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2017年平顶山市经济结构发展现状简析
文章添加时间: 2018-05-18     文章点击数:

现就2017年平顶山市经济结构发展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等简要分析如下:

一、经济总体结构逐步优化,第三产业助力经济增长

(一)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初步核算,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5.3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2、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1位,前移6个位次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3.9亿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84.3亿元,同比增长7.9%;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857.1亿元,同比增长9.3%,高于GDP增速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5%GDP的拉动效用逐步增大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7:49.0:41.3调整为8.6:48.9:42.5,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1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1.2个百分点,产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

2008年以来平顶山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表

 

三次产业比重(%)

2008年

9.50:65.22:25.29

2009年

9.34:65.18:25.48

2010年

8.75:66.33:24.92

2011年

9.13:65.59:25.28

2012年

9.75:60.89:29.36

2013年

10.44:58.23:31.33

2014年

10.21:53.72:36.08

2015年

9.91:50.64:39.45

2016年

9.68:49.04:41.28

2017年

8.63:48.84:42.53

二、工业经济结构不优转型升级压力加大

201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为882.5亿元,占GDP比重为43.8%(全省为41.8%),高出第三产业占比1.3个百分点,仍是工业主导型经济。从规上工业经济主导产业来看,2017年平顶山市涉煤产业、能源原材料产业、六大高耗能产业比重上升,非煤产业、六大高成长行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下降,全市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矛盾依旧,所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有增无减。

(一)涉煤产业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上升。2017年,全市涉煤工业完成增加值211.9亿元,同比增长19.0%,高于规上工业增速10.9个百分点。涉煤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34.7%,比重提升7.6个百分点;能源、原材料工业完成增加值404.2亿元,同比增长10.7%,高于工业增速1.6个百分点。占比为66.1%,同比提升5.5个百分点。

(二)非煤工业、高成长行业、装备制造业比重下降。非煤工业完成增加值399.1亿元,同比增长4.0%,低于工业增速4.1个百分点。占比为65.3%,同比下降7.6个百分点;六大高成长行业完成增加值179.9亿元,同比增长3.0%,低于工业增速5.1个百分点。占比为29.4%,同比下降5.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15.7亿元,同比增长14.9%,高于工业增速6.8个百分点。占比为18.9%,同比下降3.0个百分点。

(三)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比重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192.3亿元,同比增长3.1%,低于工业增速5.0个百分点。占比为31.5%,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22.4亿元,同比增长2.2%,低于工业增速5.9个百分点。占比为3.7%,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表明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优势发展的格局尚未得到有效改变,主导产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工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转型升级压力有所加大。

三、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拉动经济作用有待提升

(一)三产总量偏少,增速偏低。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57.1亿元,列全省第12,低于第二产业(第9位)、第一产业(第10位)的总量位次,支撑作用不强;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居全省第12位。我市三产增速偏低不仅与商丘市(11.1%)、洛阳市(10.8%)、济源市(10.7%)等领先的省辖市差距明显,而且与GDP增速接近的开封市(10.4%)漯河市(10.3%)、濮阳市(10.2%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在第三产业主导经济发展的阶段,平顶山市经济发展若想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必须要扭转三产总量偏少、增速偏低的落后局面。

2017年分省辖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表

 

三产总量
(亿元)

位次

三产增速
(%)

位次

三产比重
(%)

位次

郑  州

4724.1

1

9

16

51.7

1

开  封

862.1

11

10.4

6

44.6

3

洛  阳

2075.4

2

10.8

2

47.8

2

平顶山

857.1

12

9.3

12

42.5

4

安  阳

964.4

5

9.7

10

42.5

4

鹤  壁

234.3

17

9.3

12

28.1

18

新  乡

988.6

4

9

16

41.5

6

焦  作

811.4

13

9.1

15

34.6

15

濮  阳

568.7

14

10.2

9

35.1

13

许  昌

931.1

6

10.3

7

35.2

12

漯  河

336.6

16

10.3

7

28.9

17

三门峡

512.4

15

9.5

11

35.1

13

南  阳

1397.4

3

9.2

14

41.4

7

商  丘

901.8

9

11.1

1

40.7

9

信  阳

905.3

7

10.6

4

40.7

9

周  口

893.3

10

10.6

4

35.5

11

驻马店

902.7

8

10.7

3

41.1

8

济  源

186.4

18

8.9

18

30.4

16

(二)三产占比较低,贡献率有待提升。2017年,平顶山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2.5%,虽占比居全省前列(排在郑州市(51.7%)、洛阳市(47.8%)、开封市(44.6%)之后,位列全省第四),但比重分别低于全国(51.6%)、全省(42.7%)9.1个和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017年,平顶山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5%,低于全国(58.8%)全省(48.4%)11.3个0.9个百分点,全市三产贡献率依然偏低

)七大板块“两升五降”。形成第三产业的七大综合行业中,营利性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发展较好,增加值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拉动作用明显。其余五个综合行业的增速低于第三产业,其中,非营利性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四个行业低于全市GDP增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2017年平顶山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行业构成图

 

1、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比重下降。2017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158.1亿元,同比增长6.2%,低于全市三产增速3.1个百分点。占三产的比重为18.4%,同比降低1.1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完成增加值72.0亿元,同比增长6.6%,低于三产增速2.7个百分点。占三产比重为8.4%,同比降低0.4个百分点。

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平稳增长。2017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66.5亿元,同比增长8.5%,低于三产增速0.8个百分点。占三产比重为7.8%,同比降低0.2个百分点。

3、金融业增长势头有所下滑。近年来,平顶山金融系统着力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融资规模、行业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效,金融业逐步成为我市服务业新的支柱产业。2017年,全市金融业完成增加值113.0亿元,同比增长7.1%,低于三产增速2.2个百分点,金融业连续多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有所减缓。金融业占三产比重为13.2%,同比降低0.2个百分点。

4、房地产业稳步增长。2017年,全市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90.0亿元,同比增长10.2%,高于三产增速0.9个百分点。占三产比重为10.5%,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

5、其他服务业支撑三产增长。2017年,全市其他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实现增加值350.1亿元,同比增长12.2%,高于三产增速2.9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市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主力军。其中,非营利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03.0亿元,同比增长4.6%,占比为23.7%,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47.2亿元,同比增长25.0%,高于三产增速15.7个百分点,占比为17.2%,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拉动力。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