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以来建筑业的发展状况
(一)企业数量增长较快
2017年,全市建筑企业个数为261家,比2016年的246家新增15家,增长6.1%;比2010年新增64家,增长32.5%。“十二五”建筑企业个数一直保持在190家左右,进入“十三五”,建筑企业个数增长较快,保持在250家左右。
(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建筑业产值增速呈“U”型曲线发展。2011年、2012年,平顶山建筑业市场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工程需求量快速增长的双重拉动下,取得了有效长足发展,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呈现两位数,从2013年开始,企业受到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影响,增幅逐渐回落,2015年达到谷底,总产值不增反降,随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老旧房屋环保节能改造、村村通公路等一批转型综改、服务民生项目的陆续开工,给建筑业市场发展带来利好环境,2016年小幅增长,2017年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平顶山建筑业发展趋势与全省基本一致,2012年、2017年、2018年一季度建筑业总产值增速高于全省外,其余年份低于全省,总产值占全省比重稳定在1.7%左右。
2010-2018年一季度平顶山市建筑业产值与全省对比表
年份 | 平顶山 | 河南省 | 占比 (%) | ||
总产值 (亿元) | 增速 (%) | 总产值 (亿元) | 增速 (%) | ||
2010年 | 88.7 | 19.1 | 4400.6 | 22.4 | 2.0 |
2011年 | 102.9 | 16.0 | 5279.4 | 20.0 | 1.9 |
2012年 | 121.6 | 18.2 | 6009.1 | 13.8 | 2.0 |
2013年 | 130.4 | 7.3 | 7003.2 | 16.5 | 1.9 |
2014年 | 137.9 | 5.8 | 7911.9 | 13.0 | 1.7 |
2015年 | 120.7 | -12.5 | 8047.6 | 1.7 | 1.5 |
2016年 | 127.0 | 5.2 | 8808.0 | 9.4 | 1.4 |
2017年 | 156.8 | 23.5 | 10085.5 | 14.5 | 1.6 |
2018年一季度 | 36.1 | 18.0 | 2059.9 | 14.2 | 1.8 |
(三)建筑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建筑业增加值增速呈“U”型曲线发展。近年来,平顶山市建筑企业在提质增效求发展的总要求下,企业发展逐渐向好。平顶山建筑业发展趋势与全省基本一致,2012年、2017年、2018年一季度建筑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外,其余年份低于全省,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稳定在3%左右。
2010-2018年一季度平顶山市建筑业增加值与全省对比表
年份 | 平顶山 | 河南省 | 占比 (%) | ||
增加值 (亿元) | 增速 (%) | 增加值 (亿元) | 增速 (%) | ||
2010年 | 39.9 | 10.3 | 1276.0 | 14.9 | 3.1 |
2011年 | 47.3 | 7.7 | 1485.7 | 16.5 | 3.2 |
2012年 | 54.5 | 13.6 | 1662.8 | 12.5 | 3.3 |
2013年 | 58.7 | 8.0 | 1845.8 | 11.6 | 3.2 |
2014年 | 64.1 | 8.0 | 2079.4 | 10.5 | 3.1 |
2015年 | 65.0 | 5.2 | 2160.3 | 4.0 | 3.0 |
2016年 | 67.8 | 5.2 | 2287.0 | 6.3 | 3.0 |
2017年 | 81.6 | 20.3 | 2708.0 | 18.1 | 3.0 |
2018年一季度 | 19.7 | 17.6 | 547.3 | 16.2 | 3.6 |
(四)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
建筑业为推动平顶山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5%左右,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仅次于工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居第四位,且呈现出上升趋势,2017年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高于上年同期0.5个百分点,高于2010年
1.3个百分点;2018年一季度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高于上年同期0.3个百分点。另外,建筑业也是平顶山财政收入的支柱性财源,利税贡献突出,2017年建筑业服务增值税8.5亿元,同比增长53.1%。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为缓解就业压力,特别是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做出积极贡献,2017年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5.5万人,同比增长7.3%。随着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增值税、从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建筑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加强。
(五)承接业务能力明显提高
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公路建设、市政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项目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拉动了建筑业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建筑企业签订合同总额231.0亿元,比2016年增加34.4亿元,增长17.5%。其中上年结转合同额87.6亿元,同比增长17.6%;本年新签合同额143.4亿元,同比增长17.5%。签订合同额和本年新签合同额均明显高于去年,表明平顶山市建筑企业承接新的业务量较去年有较大提高。
(六)独立施工能力大幅提高
2017年,建筑企业直接从建设单位承揽工程完成的产值145.7亿元,同比增长20.8%;其中自行完成施工产值145.5亿元,同比增长22.3%,占直接从建设单位承揽工程完成产值的99.9%;分包出去工程的产值0.2亿元,同比下降88.8%。
二、平顶山建筑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主营业务聚集性强,行业转型有待深化
目前,平顶山市建筑业主要以建筑工程为主,2017年,建筑工程产值126.7亿元,同比增长22.9%,占建筑业总产值的86.7%;安装工程产值19.0亿元,同比增长5.5%,占建筑业总产值的13.0%;其他建筑业完成总产值0.5亿元,同比下降4.2%,占建筑业总产值的0.4%。平顶山市该有的公共建筑,例如图书馆、剧院、展览中心等已经覆盖到,建筑量正在逐步减少,同时这种聚集式的主营业务模式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步理性化,以房屋建筑施工为主的企业发展压力日益加剧,行业依赖的矛盾逐步凸显,生产规模可能出现缩减。因此,如何深化建筑行业转型、积极拓展多元化发展是今后平顶山市建筑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建筑企业发展空间受限,开拓外地市场能力有待增强
2017年,平顶山建筑企业在外省完成的产值5.8亿元,比2016年增加0.8亿元,增长16.5%;占全部产值的比重4.0%,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从数据上看,建筑企业开拓外省市场的能力低,市场占有率低,建筑市场发展空间受限,不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建筑业发展水平低于同类地市,增加值增速有待提高
在全省18个地市中,平顶山、焦作、许昌、三门峡2010年完成增加值差距不大,四个市近年对比来看:2000年平顶山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5.5亿元,远多于焦作、许昌、三门峡,分别多6.2亿元、5.8亿元、7.9亿元;2005年平顶山完成31.2亿元,少于焦作5.1亿元,但仍多于许昌、三门峡9.9亿元、4.9亿元;2010年平顶山完成增加值88.7亿元,分别多于其他三市1.1亿元、3.6亿元、6.2亿元;2010年-2017年,平顶山建筑业增加值以年均8.5%的增速发展,同时,焦作、许昌、三门峡分别以年均0.3%、9.6%、10.5%的增速发展,2017年,平顶山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56.8亿元,虽然多于焦作67.6亿元,但少于许昌、三门峡4.9亿元、8.9亿元。
(四)建筑企业发展面临资金困难越来越大,生产效益有待提高
资产负债率是反映建筑企业偿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指标。2017年,平顶山建筑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6.5%,比2016年上升0.6个百分点;营业利润6.6亿元,同比下降17.3%;利润总额7.2亿元,同比下降10.2%。说明在目前建材价格不断上涨、垫资情况普遍的大环境下,建筑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方面的困难越来越大,生产效益明显下降。
(五)建筑企业施工方式比较传统,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当前,平顶山房屋建造整个生产过程中,大多沿用粗放的传统建造模式,现场施工以手工操作为主,建造工艺工法落后,科技进步缓慢,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能力低,信息化、工业化、机械化程度低,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政策不配套、科技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仍是束缚和制约建筑业科技进步的主要障碍,严重阻碍了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六)建筑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技能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截止到2017年底,平顶山规模以上建筑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5.5万人,同比增长10.8%,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654人,同比增长23.6%,占建筑业年末从业人员的17.5%。当前,部分企业拥有一定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但满足不了施工任务的需求。许多农民工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作业,对工程质量安全造成很大程度上的隐患。
三、促进平顶山建筑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优化产业结构力度,促进建筑企业转型升级
严格实施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全面推行施工过程结算、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打造新型行业监管模式等一系列指导意见,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将优秀的外地企业引进来,参与平顶山建筑市场的竞争,这不仅促进建筑业市场的活跃度,也促使本地企业不断研发学习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学习建筑业发展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积累的经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地区和细分行业的资源配置,尽快实现结构性突破,进一步提升建筑业稳定健康发展。
(二)加大拓展外地市场力度,促进建筑企业做大做强
平顶山建筑业应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发展外地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外地建筑市场。要加大对“走出去”的建筑业企业支持力度,在资质升级、评优等方面给予扶持,从政策、资金上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大中小微建筑企业协调发展
政府应坚持抓大扶小的原则,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跨专业、跨地区的重组与合并,从税收、企业融资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和特殊扶持,加快优势企业的资本、人员、技术和品牌扩张,促进大型企业做优做强,形成一批以开发建设一体化、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工程总承包为业务主体、技术管理领先的龙头企业,提升企业竞争水平,为建筑业的发展构建骨干和核心力量。同时,可以通过简化审批手续、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进行扶持,鼓励以技术专长、制造装配一体化、工序工种为基础的专业分包,促进基于专业能力的小微企业发展,培育企业做大做强。
(四)加大传统建设模式转变力度,促进建筑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顺应科学发展要求,变“三高一低”的建设模式为“四节一环保”的建设模式。全方位推进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发展,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强化技术标准引领保障作用、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支撑。注重城乡统筹,按照城镇化需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发展环保新产业;引导好农民自建房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五)加大建筑市场整治力度, 促进建筑市场秩序的规范
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改进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推进建筑市场的统一开放、加快诚信体系建设,为建筑市场交易行为提供良好法制环境,保证交易的公平性。加强投资监管,从工程项目的资金源头实施根本控制。建立建筑市场违法行为投诉、质量安全投诉、建筑违法使用投诉等沟通处理渠道、程序,为全社会提供工程建设投诉服务。
(六)加大创新能力培养力度,促进建筑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要保持建筑业与国民经济协调性发展,必须大力推动建筑业的技术进步,改变现有的外延式增长方式,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道路。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及产品,形成完备的科研开发和技术运用体系,鼓励企业进行工厂化制造、装配化施工,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支持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三维图形平台的国产BIM 软件的研发和推广使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建筑企业,扩展建筑业发展新空间。
(七)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
建立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各类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构筑建筑人才高地。建筑业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更新经营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和战略规划能力,增强市场行为自律自觉性,增加社会责任感。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工人组织化和专业化、健全技能培训和鉴定体系、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培育高素质建筑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