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伊始,平顶山市服务业企业逐步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生产经营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回暖势头进一步显现。但部分行业领域恢复较为缓慢,还需抓住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推动服务业整行业发展全面提速。
一、行业运行基本情况
规模以上服务业稳步增长。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1.33亿元,同比增长58.1%,增速居全省较靠前。其中,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7.87亿元,同比增长2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3个百分点。2022年实现了良好的开端。
消费市场稳步回升。1-2月,全市上下严格落实精准防控要求,持续增强消费市场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开展春节促消费活动,消费品市场运行良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0.5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9位,同比增长10.0%,增速高于全省(5.5%)4.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从消费类型看,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7%,保持较快增长。受疫情影响,限额以上企业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5.2%,餐饮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财政税收快速增长。1-2月,全市克服疫情反弹和降税减费的压力,不断挖掘增收潜力,拓宽财税收入渠道,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5.64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位,同比增长23.7%,增速高于全省(2.3%)21.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8.26亿元,同比增长30.3%,增速居全省第4位;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9.3%,高于全省(71.9%)7.4个百分点,税收占比居全省第5位。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截至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894.10亿元,同比增长10.4%,高于全省(9.4%)1.0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1位;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718.47亿元,同比增长12.2%,高于全省(9.3%)2.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
二、部分行业回升势头明显
(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拉动明显。1-2月,全市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22.02亿元,同比增长146.0%,拉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0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市服务业增长的第一动力。其中,几家网络货运平台企业营业收入占该行业收入85.4%。
(二)新兴行业高速增长。1-2月,全市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0.84亿元,同比增长44.8%。新兴产业高速增长,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业中有有3家互联网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超千万元,合计拉动互联网行业营业收入增长58.5个百分点。
(三)企业盈利水平不断上升。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生产经营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全市服务业企业生产经营持续恢复,81.5%的企业本季度盈利比上季度增加或持平,较上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其中,75.7%的企业认为业务量的不断增长是企业利润变动的主要因素;52.3%的企业认为本季度接到的业务预定量高于或处于正常水平,较上年同期提高10.1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
当前,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很大程度是基于上年同期低基数的前提下实现的,后续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目标存在。
(一)少数体量较大企业的增长影响到整个行业增长。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共有434家,其他营利性企业有196家,龙头企业权重过大,导致个别体量大的企业经营状况决定了整个行业的经营状况。统计数据显示,1-2月全市参与GDP核算的196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共计实现营业收入7.87亿元。其中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14家,占企业总数的7.1%,共实现营业收入3.7亿元,成为全市规模以上重点行业主要增长点。
(二)市场主体培育发展缓慢,缺少新增支撑。截止今年2月底平顶山市全部在库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单位196家。横向看与我们市情市况差不多地市相比,营利性服务业数量差距很大。2021年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月度新注册单位只有8家,而退库11家,入不敷出。目前存量单位带动已出现乏力态势,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缺乏新增因素支撑,
(三)现代服务业数量缺少,规模不大,结构不优。平顶山市在库服务业大多数以传统为主,创新不足。而发展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质量效益好的现代服务业企业较少,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为特征的“三新服务业”少之又少。截止2月底,全市共有涉及互联网经济的规上单位11家,1-2月实现营业收入只有0.84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单位收入的2.0%,同比增速为44.8%。目前存量单位带动已出现乏力态势,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缺乏新增因素支撑。
(四)文旅产业拉动作用不强。平顶山市文化旅游相关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分为三类:旅行社、演艺团体和文化投资公司。平顶山市共计16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0.25亿元,仅占重点行业总收入的2.6%。相关企业和经营单位的规模普遍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分散,不仅没有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而且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四、对策和建议
(一)抓难点精准施策。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旅游业、体育、娱乐业、广播电视电影等行业,在财税、社保、金融等方面继续加大帮扶力度,一业一策,助力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经营水平,促进行业恢复生机活力。
(二)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品牌。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轮驱动,围绕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拓展新业务,建立新模式,打造新的增长点。同时,发挥服务业专班作用,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商贸物流业、健康养老业等十个工作专班。加强旅游产业统计工作,确保企业信息真实完整、准确,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信息保障和数据支撑。
(三)加大力度推动新增入库工作。近年来,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主要靠新增企业拉动,但去年全市新增入库单位数少于退库企业数,今年规模以上服务业持续增长压力较大。全市应继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工作,建立“准规企业库”,对临界未达规模的市场主体纳入“准规企业库”,进行储备观察,有针对性地重点扶持、培育,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对达到限上规模的企业及时纳入统计,确保应统尽统。
(四)明确责任目标,强化部门督导。制定、落实服务业发展优惠政策,利用目前的“万人助万企”活动,加大帮扶力度。进一步捋顺和完善实行的核算指标部门分解办法,明确责任,服务、督导和帮助具体到县市区及参与企业,消除短板,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