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文化素质是指人们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是人口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文化素质劳动力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充分重视和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对加快平顶山市社会经济的繁荣,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2010年以来, 平顶山市坚持改善人口结构与提高人口素质相结合,高度重视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居民受教育机会不断增多;随着基础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迅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大幅上升,文盲率明显下降,这10年是平顶山市人口整体文化素质提高较快的时期。
(一)国民教育提速发展,人口整体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人普”)资料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人普”)相比,各级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高等级受教育程度人口明显增加。一是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持续增长。全市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文中人口数均为常住人口,下同)中,拥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81565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10.51%,比六人普提高3.78个百分点。二是具有高中教育程度人口增加。全市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79342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14.82%,比六人普提高1.06个百分点。三是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口明显减少。全市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068736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45.13%,比六人普降低5.05个百分点。四是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略增。全市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19777人,占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的26.61%,比六人普提高2.38个百分点。

(二)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高学历人员快速增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长足发展,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增加。在普通高校大量扩招的同时,成人本专科、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及硕士学位、网络本专科、学历文凭考试等其它学历教育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使得大专及以上高学历人口快速增长。
2020年七人普与2010年六人普相比,全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6162人上升为9656人,其中,具有研究生文化程度204人,比六人普的99人多一倍多;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2349人上升为1362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45034人下降为4148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1749人上升为24458人。
(三)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
平均受教育年限是衡量人口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不断增加,充分说明平顶山市人口文化素质正在逐年提高。七人普结果显示,2020年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63年,比2010年六人普的8.71年提高0.92年。这表明全市整体人口文化程度已基本跨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居民平均文化水平相当于高中一年级。
(四)女性素质提升快于男性,受教育程度性别差异缩小
分性别来看,2020年全市15岁及以上女性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5年,较2010年提高了1.32年;同期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9.91年,较2010年提高了0.68年。女性整体文化素质虽然仍低于男性,但提升幅度大于男性。女性高学历人员也较快增加,2020年全市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人口达231624人,占全市同文化层次人口的48.11%,较2010年提高了2.85个百分点,男女比重差异由2010年的9.48个百分点缩小至2020年的3.77个百分点,男女受教育程度差异有明显缩小。
(五)文盲人口比率明显下降,女性文盲居多
文盲率的高低不仅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与否的反映,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平顶山市进一步优化普惠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文盲人口不断减少。七人普结果显示,全市15岁以上文盲人口有100555人,与2010年六人普相比,文盲人口减少93225人,文盲率由3.95%下降为2.02%,下降1.93个百分点。从分年龄的文盲人口构成情况看,随着年龄降低,文盲占比下降。从分性别看,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文盲占比逐渐提高。七人普文盲人口中男性占27.33%,略低于六人普的29.48%;女性占72.67%,略高于六人普的70.52%。35岁以上分年龄组女性文盲占比均高于男性(见表4)。文盲人口的大量减少且所占比重大幅下降,是平顶山市人口文化素质总体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六)劳动适龄人口文化素质提高明显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发展对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平顶山市就业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高学历就业人口比重明显上升。2020年,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41年,较2010年增加1.02年。
二、人口文化素质差异明显
(一)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男女性别存在差异
从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分性别人口分布状况看,除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女性多于男性外,其他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男性均高于女性。和2010年相比,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性别比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大学本科由2010年的121.31:100下降到2020年109.12:100,说明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人数迅速增加,女性文化素质提高较快。但和总性别比结合看,女性失学、辍学比例仍高于男性。
(二)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年龄组间存在差异
七人普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随着年龄组的升高,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其中:15-19岁是高中峰组人口,20-24岁是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峰组人口,50岁以上人口受高等教育人数占比快速下滑。
(三)各种文化程度人口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
由于各县(市、区)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布局不同,其人口文化素质状况也有较大的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示范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居全市之首,湛河区、新华区也远高于全市水平,与高中及高等院校和社区发展布局有重要关系。
三、人口文化素质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平顶山市人口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水平仍低于全国及全省,且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口整体文化素质有待提升
七人普结果显示,2020年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63年,低于全国的9.91年和全省的9.79年,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仍然偏低。
(二)高学历人口仍然偏少
近年来虽然全市高学历人口快速增长,但总量仍然偏少,尤其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更少,2020年全市仅有9371人。即使在专业科研机构中,高学历人才也不多。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势必会影响到全市的科技研发活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
(三)人口流动呈“高出低进”态势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环境日益改善,城市辐射力不断增强,就业机会增多,来平务工经商的人员大量增加,但从总体上来看,流入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七人普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从省外流入平顶山的大专及以上人口只有11938人,而平顶山市户籍外出人口中,大专及以上人口多达92924人,与流入人口相比,流出的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平顶山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及郑州、洛阳、许昌等兄弟地市,致使很多优秀人才流失,人口流动呈现“高出低进”的态势,这必然不利于全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四、提高平顶山市人口文化素质的对策建议
随着平顶山市经济飞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未上过学人口和文盲人口大幅度降低,充分体现出平顶山市提高文化素质的显著成果。现代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竞争、教育竞争和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因此提高全市人口文化素质成了当前以及今后的重大任务。
(一)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教育事业是开发智力资源的伟大事业,是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加大教育的改革力度,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义务教育力度,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扩大高中招生规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除了保证基础教育的投资,更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来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二)采取激励机制,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
加大文化素质培训力度,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使全民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在农村针对农民所需的农、林、牧方面开设专业技术课程。在城镇应针对各行业所需的技术性人才开设专业技术培训课程,使全民都有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支持企业以高待遇、高薪酬为条件,激励员工继续接受高等专业技术教育,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大力培养信息化人才,带动第三产业的飞跃发展。
(三)抓住机遇,大胆培养和引进人才
平顶山市相比其他大中型城市,对高学历特别是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吸引力小,导致人才流失严重。政府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方面对现留在本市的人才特别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工科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供发展舞台,提高薪酬,鼓励各种科研成果,对其进行高额奖励;另一方面建立针对平顶山市高端人才在外就业人员库,及时与他们联系,吸引在外人才回乡发展,反哺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