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乡镇总人口的7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这一大批劳动力资源如果不能有效地转移和安置,势必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怎样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近期,市地调队以开封县为例专门就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开展一次专题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对农民工外出务工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状及特点
“一个人外出打工,全家人脱贫致富”的顺口溜在农村广为流传,也作为不争的事实正在无数中国农村家庭践行,同时也成为鼓励更多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迈向现代文明的催化剂。开封市所辖的开封县是一个外出打工村民较多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6%。
2010年,全县农村劳动力总量46.9万人,农村外出务工总数25.1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3.5%。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28.7万人,占61.3%,党团员人数6.5万人,占13.9%,全县农民人均外出务工纯收入168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9%。
(一)全县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特点
(1)外出农民以青壮年为主,人员呈现稳定性。据劳动部门调查,在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中,20岁以下11.1万人,占23.7%;20——50岁的33.7万人,占71.8%;50岁以上的2.1万人,占4.5%,外出务工以青壮年为主,且这部分人员外出务工基本是常年外出,相对稳定。他们大都从事建筑业、运输业等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
(2)外出农民以小初文化为主,从业表现粗放性。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38.4万人,占81.6%,高中文化程度4.5万人,占9.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万人,占8.4%。外出务工人员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由于文化程度的制约,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职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体力劳动为主,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从事劳工26.6万人,占56.7%,从事技工12.2万人,占26.1%,从事管理人员和当老板只有6.9万人和1.2万人,分别仅占14.8%和4.4%。
此外,市地调队对尉氏县、通许县也做了简单的调查进行对比:其中尉氏县抽样527人,整半劳动(男性18--50岁,女性18--45岁者为整劳动力,其余为半劳动力)335人,外出80人,其中男58人,女22人。初中58人,高中7人,中专3人,大专10人。16--18岁2人,19--22岁22人,23--25岁15人,26--30岁18人,31--40岁13人,41--50岁6人,51--60岁2人。外出务工人均月收入1916元。通许县抽样420人,常住人口408人。整半劳动299人,外出务工57人,其中男41人,女16人。小学1人,初中34人,高中13人,中专4人,大专以上5人。16--18岁3人,19--22岁14人,23--25岁13人,26--30岁13人,31--40岁6人,41--50岁7人,51--60岁0人,60--65岁1人。外出务工人均月收入1730元左右。由此可见存在文化程度显著差异,从识字很少到具有大专及以上的都占一定比例,但大多集中在小学、初中学历。在年龄上,男性劳动力在各个年龄段分布较为均匀,40岁以上的比例逐渐减少。造成中年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减少的原因,一方面年龄增大体力不支。二是当前年龄较大外出打工者的文化程度相对年轻人较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三是大年龄段的农民子女已经开始分担家庭负担,从而使大龄劳动者比例减少。
(3)外出农民以发达地区为主,流向趋于固定性。调查结果表明,到沿海发达地区及大城市务工的有31.6万人,占67.5%,到周边县市及中等城市务工的有11.2万人,占23.8%,到边远贫困地区务工的有4.1万人,占8.7%,且流向趋于固定。
(4)外出农民以中低收入为主,增收存在制约性。由于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等各方面因素制约,农民外出务工年收入在5千元以下的有4.1万人,占8.8%,5千元——1万元的有12.1万人,占25.9%,1万元——3万元的有22.7万人,占48.5%,较高收入的3万元—5万有7.3万人,占15.5%,高收入水平5万元以上的只有6.1万人,仅占1.3%。
(5)外出农民以亲友帮带为主,外出具有自发性。调查发现,全县农民外出务工大多以亲友帮带为主,外出自发性较强。从家庭外出形式看,单人外出27.9万人,占59.4%,夫妻同时外出13.8万人,占29.5%,举家外出5.2万人,占11.1%。由于缺乏组织引导,农民外出务工保障措施不强,参加了养老和工伤保险的只有2.9万人,仅占5.9%。
(二)发展外出劳务经济的作用
(1)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打工经济的渐趋成熟,打工收入在农民增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10年开封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9年增加744元,而同期全县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就增加了369元,占绝对额的49.6%,起到了支撑作用。
(2)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大部分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更新了观念,综合素质普遍有所提高,许多人打工回乡后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3)优化了资源要素的配置。从经济学观点看,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转移,可以改善劳动力与资本结合的比例关系,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之一,农民外出务工不仅缓解了本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更为重要的是优化了农村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
(4)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据统计,农村外出务工户收入高于无外出务工户收入19%,且外出务工户消费水平也高于无外出务工户18%,外出务工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农民消费档次,缩小了城乡差别,对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二、农民外出务工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双向转移,实现了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为商品,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农民外出务工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据调查,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1.6%,而高中以上的只有18.4%,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占19.8%。由于打工者少知识、缺技术,使得外出务工只能从事纯体力、技术含量低的廉价职业。同时,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思想保守,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再创业精神。
(2)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化水平较低。当前在农民外出务工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虽然创造了一些条件,但力度还很不够,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化水平还很低。一方面是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尚处于一种自流状态。据调查,农村外出务工通过“亲友介绍”的占80.4%,通过“民间中介机构介绍”的占19.6%,而通过“政府(单位)组织”的非常少。
(3)农民外出务工缺乏制度保障。由于现行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制度等方面的差别,使得进城的农民工还无法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享有住房、医疗、失业保险、劳动保障和养老保障等方面的社会福利。农民工往往是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条件差,一旦出现工伤事故,多数也只能协商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4)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由于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当地一般都是文化水平较高、身体素质较好,且有一技之长的年轻劳动力,留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许多农户少了“顶梁柱”,村组公益性体力活无人干,老人赡养、子女教育、家庭和社会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5)留守儿童问题的普遍性。留守儿童中的极少数,情感严重失衡,学习非常被动,行为相当越轨,道德不时失范,造成家庭、学校、社区的秩序失常;或者成为侵害他人的不法分子如凶杀、盗窃、伤害他人;或者由于失火、溺水、交通事故、离家出走、吸毒等造成自身伤亡、伤害;或者被不法分子侵害如被强奸、拐卖、殴打、侮辱等等。这些极端事件推波助澜,把留守儿童问题醒目地公诸于世。这些问题在每个地区都已经出现。
农民工的大规模与普遍性,相应地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大规模与普遍性。个别留守儿童成长严重失衡与极端事件发生地域的广泛性,说明了留守儿童问题具有普遍性。
三、几点思考
(一)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农村留守弱势群体不仅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而且给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压力。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一些家庭的主要劳力也加入外出务工行列,农村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孩子和丧失劳动力的农民,衍生出系列社会问题。诸如老人赡养、留守儿童教育和身心健康、公益事业发展等诸多问题,必将给农村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压力。
(二)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结构的改变已演变成制约农村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问题。留守农村的老弱病残幼等弱势群体因受思想观念、体力因素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等方面思想相对保守,使农村在科技推广、产业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上失去了主要的依靠力量,产生农村新技术新信息推广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慢、农村社会面貌改变慢的系列问题,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闲置、抛荒土地的问题越来越重要。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后,农村闲置和抛荒土地逐年增多,这些闲置、抛荒土地如何加强管理、正常经营和保值增值,已经成为新时期搞好农村土地管理的一个新问题,是急需各级政府慎重破解的一个新课题。如何破解这个问题,既是对土地流转规范操作的一次挑战,更是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发展的一次挑战。
(四)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显露出来。这种现象究竟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面对这把“双刃剑”,权衡利弊,我们认为利还是大于弊。有利的是它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民思想观念必将起到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对农村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
四、对农民外出务工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进一步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二是健全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按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增加职业培训基地;三是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按照市场需求,突出培训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增强就业稳定性,提高从业收入。
(2)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交流,保证劳动力供需双方的联系畅通。一是政府应随时掌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了解外出人员数量、分布地区、工作状况、思想动态等方面情况,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和沟通;二是应积极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政府和用人单位联系,建立长期的劳务输出关系,及时为当地农民提供劳务信息。
(3)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外出人员的合法权益。一是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外出人员自身的维权意识;二是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对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加强与当地政府维权部门的联系,切实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4)坚持“送出去”与“请回来”并重。在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转移的同时,还要注重“请回来”,对愿意回乡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政府应当给予关注和关心,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并为他们提供优惠政策,甚至资金技术支持。
(5)优化社会服务,切实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帮助“留守户”解决好生产生活的困难,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