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统计局门户网站!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南阳城区工业经济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章添加时间: 2017-09-14     文章点击数:
    城区工业经济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集中的体现,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引领、示范和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2010年以来,全市工业领域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能源、原材料涨价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年度发展目标任务。在全市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区工业的发展却明显滞后。城区工业发展中暴露出来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值得关注。
    一、南阳城区工业经济现状及特点
    本文所指南阳城区工业包括市直、两属、高新区、宛城区、卧龙区在内的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包括三个产业集聚区(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光电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两个专业园区(官庄产业园区、鸭河产业园区)、一个城市新区(南阳新区)。截至2010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1474家,其中城区工业294家,与2005年末的245家相比,增加49家。在城区工业中,大型企业10家,中型企业39家,小型企业245家;轻工企业130家,重工企业164家;国有企业30家,集体企业42家,股份制企业197家,外商及港澳台企业18家。生产的主要产品有:原油、天燃气、饮料酒、卷烟、纱、布、化学药品原药、水泥、钢材、发电量、饲料、乳制品、电动机、变压器、石油钻采设备等。2010年城区工业资产总规模达643亿元,从业人员10.66万人,这两项指标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8.5%、32.19%。
    城区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健康发展。2010年城区工业实现增加值217.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34.2%,同比增长21.1%。增加值总量比“十五”末增长2.34倍,五年间平均增速达到19%。城区工业实现利润3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7.8%,同比增长177.7%,比“十五”末增长59.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6.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1.1%,同比增长27.2%,比“十五”末增长1.43倍;实现利税91.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8.1%,同比增长87.3%,比“十五”末增长1.14倍。
   (一)公有制占主导,非公有制比重明显上升
    城区工业中,公有制工业占主导地位。从2010年数据看,城区29家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9.9亿元,占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同比增长19.5%,增速低于城区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速1.6个百分点,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速2.9个百分点。城区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67.3亿元,占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1%,同比增长24.6%,增速高于城区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速3.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速2.2个百分点。五年来,城区非公有制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与“十五”末相比,城区工业中非公有制工业占比重提高20.4个百分点。
   (二)大中型工业、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
    2010年全市城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77.69亿元,占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1.81%,同比增长18.8%。比“十五”末增长1.49倍,年均增长20.1%。
    近年来,城区高技术产业工业企业发展迅速,以光电、生物能源、生物化工、太阳能光伏、超硬材料和先进制造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0年城区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4.25亿元,同比增长45.2%,增速高于城区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速24.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速22.8个百分点,比“十五”末增长1.78倍,年均增长23%。
   (三)城区工业对全市工业税收贡献较大
    城区工业税收占全市工业税收的六成以上,是全市工业税收的主体。据税务部门统计,2010年城区工业实现税收42亿元,占全市工业税收的65.6%;2011年1-5月城区工业实现税收21.9 亿元,占全市工业税收的 62.8%。
   (四)出口形势逐渐好转,企业新产品研发速度加快
    2010年城区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31.51亿元,是“十五”末城区出口交货值的2.3倍,五年间年均增长20.9%。2010年城区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76.72亿元,是“十五”末城区工业新产品产值的2.97倍,五年间年均增长24.3%。
   (五)“三区”工业快速发展,成为城区工业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全市城区“三区”(指城市新区、专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简称“三区”,下同)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入驻了一批技术含量比较高、规模比较大的项目,“三区”主导产业正在形成,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已经成为城区经济重要载体。2010年南阳城区1个城市新区、3个产业集聚区和2个专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192户,占城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数的65.3%,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3.6亿元,占城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6.8%,同比增长29%,实现利税29.3亿元,占城区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的32%,增长53.2%,实现利润总额15.55亿元,占城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43.2%,同比增长80.9%。
   (六)主要行业生产效益情况
    2010年,城区工业分布在30个行业大类中,除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生产下降(分别下降23.1%和10.5%)以外,其余28个行业生产同比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9个主要行业生产情况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生产增长8.3%、饮料制造业生产增长15.2%、纺织业生产增长10.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生产增长35.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生产增长43%、专用设备制造业生产增长2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生产增长22.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生产增长70.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生产增长19.7%。这九大行业全年完成增加值157.96亿元,占城区工业增加值的72.72%,与“十五”末相比,这九大行业增加值总量增长1.29倍。
    2010年城区工业利润增速达到177.7%,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110.9个百分点,与“十五”末增速相比提高了57.9个百分点。主要行业利润同比增速较高,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2倍,饮料制造业增长1.07倍,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06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72.1%,纺织业增长60.8%。
    二、南阳城区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城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有所减弱
    主要表现:一是增加值总量占全市比重呈下降趋势。城区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市比重由“十五”末的41.18%下降到“十一五”末的34.23%。二是生产增速过低,直接制约全市生产增速的提高。2010年,城区工业生产同比增长21.1%,低于全市水平1.3个百分点。其中市直、两属工业生产增速最低,分别为18.3%和19.0%,分别低于全市水平4.1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进入2011年城区工业生产低速运行尤为突出,1-4月份城区工业生产增速只有10%,低于全市水平9.6个百分点。
   (二)城区工业亏损严重
    2010年,南阳城区工业中19家亏损,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数的63.3%,亏损额为1.2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额的59.4%,其中市直亏损7009万元,高新区亏损额4730万元,两者亏损额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额的56.5%。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亏损超100万元的企业共有18家,城区工业占13家,亏损超500万元的企业全市10家,城区工业占6家,其中南阳热电厂一个企业亏损4609万元。
   (三)工业结构不尽合理
    表现一:工业结构偏重。从总量看,2010年城区中重工业总产值占城区工业的68.7%,轻工业占31.3%,重工业比重太高。从生产增速看,2010年城区重工业生产增速比轻工业高出4个百分点。
    表现二:高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例偏低。2010年城区工业中以医药、信息化学品制造、仪器仪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5亿元,仅占城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1%。
    表现三:行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行业比重过高。在城区工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6大高耗能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城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十五”末期的五分之一上升至“十一五”末期的三分之一。这些行业大多数是南阳市的主导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在倡导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由于受到资源、电力、环境压力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将制约城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城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较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重而道远。
   (四)原材料、能源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2010年,原材料、能源价格持续上涨,且上涨的幅度远远高于产成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严重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其中主要工业原材料价格较高的有:煤炭3.8元/百大卡,铁矿砂1200元/吨,钢材(Φ12螺纹钢)4810元/吨,铝材18600元/吨,铜材74000元/吨,棉花24333元/吨,成品油(90#汽油)6400元/千升;而主要工业产成品价格较高的有:中厚钢板(20mm)4841元/吨,铝锭16600元/吨,坯布(中平布)8.79米/元,水泥(32.5)300元/吨。
   (五)企业流资严重不足
   “十一五”期间,一方面,原材料、燃料、运费等涨价支出加重企业流资不足的负担,另一方面,城区企业应收账款净额五年内增长1.57倍,产成品库存五年内增长1.75倍。仅这两项资金就占用79.05亿元,占2010末城区工业流资总额的30.64%,大量被占用的资金无法参与企业正常的生产循环。
    三、加快城区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一)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促进项目建设
    立足南阳市城区的发展现状招商引资是一条最为现实、也最为有效的发展之路。紧紧抓住当前国家宏观政策调整、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后金融危机时代国有大型企业扩张重组等多重机遇,大力引进战略投资。一方面要继续巩固、深化与国开投、中建材、中核总、北方兵总、平安集团、首控集团、四川长虹等央企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快推进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宝钢、东风集团等合作,为培育壮大大型骨干企业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有针对性“走出去”,开展市情推介及招商洽谈活动,同时要利用好玉雕节、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等活动,搭建平台开展招商引资。强力实施南阳市“四个带动”战略,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投资结构相结合。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上项目、围绕地方优势产业上项目、围绕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上项目,使新上项目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二是政府投资与激活民间资本相结合。通过不断加强对市内民间资金投资优势产业的引导,在政策上向民营企业倾斜、在金融上搭建银企合作平台,进一步激活全市民间资本,壮大优势企业。三抓当前与谋长远相结合。既要坚持前期项目抓核准、新上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更要积极争取开工建设科技含量高、支撑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提升城区经济质量必须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首先要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包括推动轻重工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劳动力密集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其次要改善产业组织结构。按照市场竞争、规模经济、专业分工、产业配套的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再次是提升技术和产品结构。尽快建立起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使持续的技术改造贯穿于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全过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把好土地、信贷两道关卡,提高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准入门槛,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最后要优化工业区域布局。坚持工业区域功能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与地区资源、能源及环境容量相适应、主导产业特色优势突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三)以工业发展带动各产业间互动, 着力培育新兴产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食品、纺织、中药材加工、乳制品加工、卷烟等传统优势产业,并拉长与这些传统优势产业相联系的产业链条,培育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现代社会生产活动对服务业依赖性越来越大,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逐渐成为衡量城市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加快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邮电通讯、交通运输、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中介服务、中医药、纺织服装、工艺美术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旅游、信息、咨询、物流、软件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形成对工业化的支撑服务作用。以促进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为途径,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从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融合。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催生一批新的增长点,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多措并举推进中小型工业企业实现跨越发展
    2010年末,城区29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除10家大型企业、其余均为中小型工业企业。近年来,中小型工业企业已经成为城区扩大就业,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更是促进城区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可见加快中小型工业企业的跨越发展刻不容缓。首先要着力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发挥相关部门作用,从政策法规、融资信贷、财税扶持、政府服务平台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环境。其次要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借助南阳市被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机遇,争取创建更多的技术创新平台,力争建成更多的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要突出抓好光电光伏、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中医药等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在全降解塑料、纤维乙醇、太阳能多晶硅、数字投影系统、光电设备信息材料、核级电动机等技术优势产品方面,强化进一步研发,力争在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取得更大突破。再次要加快建立中小型企业发展基金,适当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结合创业投资发展需要和财力状况创立由政府设立,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政府性基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最后加强中小型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培训,提高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综合素质,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体系,切实提高其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五)加快“三区”建设,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把“三区”作为城市的优先开发区域,全面加快中心城区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光电产业集聚区,官庄、鸭河专业园区和南阳新区的发展步伐。一要坚持科学编制规划,使产业集聚与资源、环境和城市发展有效融合。把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区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确定“三区”空间布局和发展规模,并与交通、水利、通讯、生态环保等专项规划搞好衔接,为集聚区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奠定良好基础。二要明确产业定位。按照“突出特色、培育集群、形成链条、循环经济”的原则,着力培育产业集聚区战略支撑产业。并根据各个集聚区的特色主导产业,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项目准入等手段,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谋划和建设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延伸产业链、搞好产业配套、培育产业集群。三要完善服务配套。通过发展投融资平台,解决基础设施投资问题;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平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建立土地开发整理平台,解决项目建设用地问题。加快落实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优惠电价、优先用地、异地投资、成果分享等有关政策,推动产业向集聚区集聚;落实税收返还政策,引入基础设施和服务项目建设市场机制,切实增强产业集聚区的自主发展能力;设立升级标准,落实考核办法,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四要加强项目建设。中心城区符合条件的新建项目要在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内集中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重大项目优先列入省、市年度重点项目。优先办理产业集聚区内项目的备案、规划、土地和环保手续,强化责任,创造条件,加快推动项目实施,力争早日投产。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