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度,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尚未明显向好的大格局下,平顶山市面临传统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较缓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多重压力,传统产业形势严峻, 结构调整处于艰难过程之中,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新的增长点,致使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态势呈现低速增长态势。
全市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74.5亿元,比去年同期的331.7亿元增加42.8亿元,现价增长12.9%,高于财政主体税种增速(9.5%)3.4个百分点,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同比增长7.7%,增速低于全省3.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7位,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较上年年底回落3.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46.1亿元,增长7.8%,与预期比总量少50亿元,增速低4.2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比,总量增加24.5亿元,增速回落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94.7亿元,增长8.3%,与预期比总量少10亿元,增速低3.7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比,总量增加10.6亿元,增速提高3.1个百分点。
一、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33.7亿元,增长4.5%,与预期相比,量速保持平稳。
夏粮生产有望获得好收成。一是麦播基础好。麦播期间底墒充足,农民趁墒抢时播种,实现一播全苗,麦播基础较好。通过优良品种、精播半精播、配方施肥、种子包衣、秸秆还田等的应用推广,提高了麦播质量,为小麦正常生长打下了基础。二是管理措施到位。通过中耕、化学除草、冬春追肥、镇压提墒等科学管理,为小麦生长创造了条件。三是气象条件适宜。麦播以来全市各地土壤底墒充足,保证了冬小麦冬前及越冬期正常生长的水分需求。小麦生长过程中遇上了农谚说的“麦收八十三场雨”(农历八月播种期的降雨、农历十月越冬期前的降雨、农历三月拔节期的降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3月底气象部门遥感监测:目前全市冬小麦一类苗比例为71.1%,二类苗比例为28.0%,三类苗比例为0.9%。其中宝丰、舞钢、叶县苗情较好,一类苗比例均在80%以上,二类苗主要分布在鲁山,比例为54.3%,其次为汝州和郏县,比例在30%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一类苗偏多22.5%,二类苗偏少6.3%,三类偏少16.2%,整体苗情好于去年同期。
畜牧业生产呈现稳定发展态势。今年1-3月份以来,在元旦、春节消费刺激下,畜产品价格呈现快速走高,部分畜产品价格节后回落的状态。全市畜牧业生产保持较好发展态势,生猪生产稳中有升,家禽生产平稳发展,牛羊生产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同时,今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市标准化肉牛育肥场建设步伐加快,百只羊群养殖模式在全市得到迅速推广。
二、工业生产增速回落明显
一季度,平顶山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4.2亿元,同比增长8.5%,比去年同期回落5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当月(12.8%)回落4.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增速8.8个百分点。
分轻重产业看:全市重工业比重偏大,轻重工业结构没有明显变化。一季度,与终端产品接近的轻工业增速达到15.1%,比重比去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达到14.4%。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重工业增幅回落,仅增长7.4%,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4个百分点,比重占全市的85.6%。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经历了两年的低谷徘徊,呈现出一定的复苏势头,增速达到13.1%,同比提升19.2个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8.4%;小型企业增加值占全市的45.2%,增幅回落明显,仅增长7.5%,增势同比下滑28.9个百分点,主要是舞钢宝润实业有限公司和郏县冢头镇远航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下滑影响;中型企业增速下滑较多,同比仅增长1.2%,同比下滑7.7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增速下滑主要是由易成碳化硅公司、神马工程塑料公司、平顶山市申楼碳素厂和平顶山混凝土轨枕工厂等企业因市场变化、生产经营和产品价格等因素影响而降低产量。有近45家非煤小型企业停产,减少产值20亿元。
从五大支柱工业产业看:一季度,全市五大支柱工业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2.8亿元(上报数),同比增长7.6%,占全市的比重为93.8%,比去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和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较快,分别增长24.9%和11%,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6%和5.1%;能源化工、特种钢材和新型建材产业较为滞后,仅分别增长5.3%、0.7%和1.3%,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4、7.8和7.2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2.5%、6.9%和8.4%。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长18.8%,增幅比全省低5.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1.9%,低于全省24.2个百分点
分县市区看:叶县和鲁山非煤类工业生产增势不减。一季度,叶县和鲁山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9.7%、21.2%,叶县主要依托食品和制鞋等生活消费品产业支撑,鲁山主要依托电力、皮革制品和有色金属产业支撑。新华和石龙涉煤类企业开始走出低谷。新华区和石龙区分别增长17.6%和30%,新华区受平煤股份在稳定原煤生产的基础上,提高煤质,提升洗精煤产量的拉动,煤炭产业有所恢复。石龙区受区内洗煤厂外调原煤和炼焦厂技术升级产能逐步释放的拉动,涉煤类企业生产逐步恢复。宝丰、汝州和郏县受产业结构影响,支柱产业增势不足,一季度仅分别增长13.3%、9.5%和0.6%。卫东、舞钢和湛河工业生产遇到严重困难,分别同比下降22.5%、5.9%和2.3%。
由于规上工业增速回落,影响全市GDP下降3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
1-3月份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98亿元,同比增长24.7%,比上年同期上升1.8个百分点。总量居全省第8位,增幅居全省第13位,比去年同期提高3个位次。其中,第一产业投资3.49亿元,增长164.3%,占投资的比重为3.0%;第二产业投资67.33亿元,增长19.1%,比重为58.6%;第三产业投资44.16亿元,增长28.6%,比重为38.4%。
从投资结构看:全省确定的六大优势产业,全市增长48.9%,比全省高12.8个百分点;四大传统产业增长1.4%,比全省低10.4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渐呈优化态势,但高技术产业投资依然偏低,1-3月增长15.7%,低于全省25.8个百分点。
从项目个数上看:1-3月全市共有在建项目581个(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下同),较上年同期减少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35个,同比增加127个。1-3月份,全市共入库新开工项目88个,同比增加64个。
从施工规模上看:在建项目总投资为1154.9亿元,同比增长38.1%,累计完成投资529.6亿元,项目完工率为45.9%。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规模为989.2亿元,同比增长58.7%,累计完成投资430.6亿元,完工率为43.5%,本年完成投资72.7亿元,同比增长69.4%;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为115.0亿元,同比增长356.8%。
从房地产投资看: 1-3月,平顶山市有资质以上房地产单位276家,在建项目198个,其中1-3月份有投资的项目为145个,房地产共完成投资14.3亿元,同比增长47.5%, 增速居全省第2位,其中住宅投资10.6亿元,同比增长47.8%。
从产业集聚区看:1-3月,全市产业集聚区在建项目151个,同比增加21个,项目计划总投资为586.8亿元,同比增长62.7%,占全市总量的50.8%。产业集聚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82.2亿元,完工率为48.1%,本年完成投资58.0亿元,同比增长39.5%,完成投资占全市投资总量的50.4%,比重较上年同期提升5.3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投资仍对全市投资增长起较强的支撑作用。
四、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
一季度,全市消费品市场延续2011年的基本发展态势,继续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3亿元,居全省第11位,与上年同期持平,增长15.8%,居全省第10位,同比提升5位。其中,1月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4亿元,增长15.3%,2月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4亿元,增长16.4%,3月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亿元,增长15.8%。
吃、穿、用类商品呈刚性持续增长。受春节因素影响和价格上涨拉动,吃、穿、用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据对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单位)销售类值统计,一季度全市食品类实现零售额51830万元,同比增长20.4%,其中,饮料类增长27.8%,烟酒类增长26.9%;服装类实现零售额26198万元,同比增长21.9%;日用品类实现零售额13887万元,同比增长32.1%。
奢侈品和消费结构升级类商品需求增加。据对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单位)销售类值统计,一季度全市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5541万元,同比增长22.9%;化妆品类实现零售额3781万元,同比增长26.9%;家具类实现零售额9994万元,同比增长27.5%;中西药品类实现零售额39073万元,同比增长31.9%。
文化、旅游消费增幅明显。在商品消费之外,百姓的文化消费保持较高增幅。逛庙会、民俗展、读书、观影等文化消费成为百姓过年的热门选择。滑雪、郊游、泡温泉也受到居民青睐,一些温泉客房入住率居高不下,不少滑雪景区也游客爆满。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实现零售额782万元,增长74.4%;书报杂志类实现零售额2034万元,增长22.7%;1-3月,全市共接待游客238.9万人,增长43.9%,旅游总收入12.2亿元,增长60.7%。
五、出口形势较为严峻,利用外资成效显著
1-3月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10205万美元,下降0.4%。其中出口5557万美元,居全省12位,同比后移2位,下降27.5%,居全省第17位。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0325万美元,居全省第3位,同比提升5位,增长19.8倍,增速居全省第6位。
六、财政金融运行良好
1-3月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4.1亿元,增长2.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一般预算收入) 28.2亿元,增长18.3%,增速居全省第13位,收入规模在郑州市、洛阳市和新乡市之后居全省第4位。从收入结构看:完成税收收入19.1亿元,增长14.1%,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为67.9%,其中与实体经济活动密切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税收完成12.6亿元,增长9.5% ;非税收入完成9.1亿元,增长28.5%,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32.1%。全市地方财政支出41.9亿元,增长5%。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5.4亿元,增长21.4%,总额居全省第9位,增速居全省第12位。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314.4亿元,同比增长7.2%;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2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1%。
七、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下降
一季度,全市CPI累计同比上涨3.5%,低于全国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6个百分点。从一季度走势看,二季度应该同样会呈下降趋势。呈现下降的原因,除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预期下降等主要因素外,房地产市场的大幅降温,从传导链条上游也遏制了今年物价上涨。另外,粮食连年丰收、猪肉供给回升等也都对CPI权重最大的食品类价格上涨起到了抑止作用。但是,从2012年一季度的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的因素来看,主要生活消费品涨跌呈现此起彼伏的突发且涨幅过大状况,一部分与居民日常生活十分密切的消费品的价格波动过于频繁,因此,控制物价总体水平的上涨,仍然是贯穿全年的主要任务。
八、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今年以来, 全市切实把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落实国家各项工资政策,提高在职职工、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收入和城乡低保标准,全市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在各项促进增收政策措施的延续作用下,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5512元,同比增长13.8%(未扣除物价指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79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73.2元,增幅为18%(未扣除物价指数)。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1、化工行业走势疲弱。一季度,化学原料行业同比下降1.3%,化学纤维行业同比下降8.8%,橡胶和塑料行业同比下降7.6%,化学原料行业受市场萎缩、订单减少影响,化学纤维行业受价格下跌影响双双走低,这是继2009年后又一次市场受挫。主要影响企业是河南神马尼龙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同比下降13.7%,平顶山市神马工程塑料有限责任公司同比下降39.8%,河南神马氯碱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同比下降20.3%。
2、钢铁、炼焦行业低迷徘徊。一季度,钢铁行业同比增长0.7%,炼焦行业下降4.1%。钢铁行业受铁矿石等原料价格高启影响,钢铁行业利润继续受到挤压,同时需求减弱使得钢铁产量维持低位。受钢铁行业低迷影响,炼焦行业呈现低位徘徊。主要影响企业是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同比下降25%,舞钢中加钢铁有限公司同比下降17.3%,中平能化集团天宏焦化有限公司同比下降21.5%。
3、建材类波动较大。一季度,建材行业同比增长1.3%,比2011年底回落24.7个百分点。主要影响企业是郏县中联天广水泥有限公司同比下降28.3%,天瑞集团汝州水泥有限公司同比下降15.7%。
4、煤炭行业呈现缓慢增长。一季度,煤炭行业增长7.8%,主要是受洗煤行业恢复性增长拉动,原煤开采业与同期基本持平。目前,仍有158家煤炭企业在停产整合中。
二、投资增幅位次较上月有所回落
1-3月份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98亿元,同比增长24.7%,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8个百分点,但比上月回落了4.7个百分点。总量居全省第8位,增幅居全省第13位,虽然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个位次,但与上月相比下滑了9个位次。1-3月,全市建筑业营业税增速仅为4.8%,比上月回落8.4个百分点,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也有一定的佐证关系。
三、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急需增强
1、受政策调控影响,家电、汽车类商品销售增幅回落。截止2011年底,河南省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全部如期结束,再加上国家对公务用车限购力度加大、成品油油价上调,直接影响全市家电、汽车、类商品销售增长。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单位)家电类实现零售21010万元,下降14.0%,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67.5个百分点;汽车类实现零售87413万元,增长15.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2.8个百分点。
2、龙头企业缺乏,限上单位增长乏力,影响全市消费增长。全市零售、住宿、餐饮单位虽然数量多,但是规模小,缺乏有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2011年,全市限额以上零售、住宿、餐饮法人单位共有468家,达到国家重点单位标准的仅有17家,占到限额以上零售、住宿、餐饮单位的3.6%。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单位实现零售额40.26亿元,增长23.2%,占零售总额的33.3%。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住宿、餐饮单位实现零售额29.85亿元,占到了限上单位零售额的74.1%,仅增长16.9%,增幅低于上年同期8.3个百分点。
3、相关指标对全市消费总量和增速进入全省前列的支撑力度不够。贸易业主要数据评审用相关指标总赋值排序中,全市位于十八个省辖市第17位,排序靠后。其中:一季度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长21.4%,居全省第12位;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国税收入下降98.7%,住宿餐饮业地税收入增长2.4%;有证工商个体户数仅增长7.8%。全市限额以下及个体零售额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三分之二,但因这些主要指标的不支撑,致使全市限额以下及个体数据偏低,从而影响全市零售总额在全省的位次。
四、第三产业发展依然滞后
平顶山市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3%。影响第三产业增速偏低的相关数据主要有:一季度,全市财政公共一般服务支出增长7.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7位,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4.5%,邮政业务总量下降4.3%,客货运周转量增长16.4%,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9.8%。
五、节能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形势并不乐观
受化工、钢铁行业生产下滑,电力行业生产回落,煤炭行业持续低速增长等因素影响,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同比下降1.1%,比工业增加值增速(8.5%)低9.6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8.8%,一改去年能耗强度不断上升局面,出现较大下降。虽然能耗强度回落较多,但和其他省辖市相比,排名靠后。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全省排名看,平顶山市以8.5%的增速排第17位。今年开局全市工业经济增幅较低,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生产随着全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步放缓,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要代表的新型产业格局的形成还尚需要时日,随着生产的下滑,产能的闲置,单位产品能耗存在上升的风险,加之去年节能任务完成程度较差,“十二五”后四年,节能任务困难加大,从全年看,全市节能形势仍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