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由多种复杂系统构成的有机体。城市功能是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和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城市主要功能有:生产功能、服务功能、管理功能、协调功能、集散功能、创新功能等。城市品位,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教育、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生态、传统以及市民的文明程度、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共同社会心理的总和,是人们综合各种要素给予城市的整体评价。城市品位是一座城市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综合反映,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发展的水平和潜力。中央电视台曾开展过“最佳中国魅力城市”评选活动,评选标准有7项: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充满活力的经济,富有创造力的城市建设,优雅的城市环境,独特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由此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城市的品位和魅力,更注重其内涵。城市功能与城市品位相辅相成,相衍相生,越完善的城市功能,展示的是愈具魅力的城市品位。
一、平顶山市更具美丽城市魅力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1957年建市,现管辖宝丰、叶县、鲁山、郏县四县和新华、卫东、石龙、湛河四区,代管舞钢、汝州两个县级市,全境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行政区域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44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97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73平方公里。2014年末全市总人口557.12万人,其中市辖区109.96万人,全市常住人口496.0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7.23万人,城镇化率47.83%,比2013年提高1.46个百分点。平顶山市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备受中外瞩目,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一)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各类矿藏57种,其中煤、盐、铁储量最大,拥有华东和中南地区最大的煤田,素有“中原煤仓”之称;是我国第二大井盐产地、中国矿业协会授牌的“中国岩盐之都”、全国十大优质铁矿之一。有沙河、汝河、澧河、甘江河等31条河流和白龟山、昭平台、孤石滩、石漫滩等各类水库175座,年均水资源拥有量30亿立方米, 是中部地区水资源富集区。2014年平顶山遭遇近40年罕见旱情,水资源总量为10亿立方米。
(二)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时为应国,应国以鹰为图腾,平顶山又称鹰城。长城之祖楚长城遗址、北宋汝官窑遗址、千年古刹风穴寺、香山寺、北宋时期大文豪之墓三苏园、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县衙叶县县衙等人文景观,闻名遐迩。一年一度的宝丰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不衰,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由此宝丰被中国曲协命名为“曲艺之乡”,平顶山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平顶山人杰地灵,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墨子、唐代著名诗人元结、宋代名将牛皋、清代小说家李绿园等名家的故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三)旅游资源优越。境内丛林叠嶂,山峦起伏,山清水秀、自然风光独特。著名旅游景区有国家5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尧山风景名胜区,世界第一大佛——中原大佛,有五顶国际、国家级桂冠的二郎山景区,刘姓繁衍的始祖地、墨子文化的发源处、国家3A级景区——昭平湖风景旅游区,被称为“袖珍三峡”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画眉谷生态旅游区,有“北国小江南”之誉的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白龟山风景旅游区,中原最刺激的漂流——尧山大峡谷漂流,中原最大的水上乐园——尧山森海湾水上乐园等,山明水秀,交相辉映。
(四)气候温和舒适。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交错的边缘地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总日照时数为1800~2200小时,年平均气温在14.8~15.2℃之间;极端最低气温为-11.3℃,极端最高气温为38.1℃;无霜期214~231天,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全市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
(五)产业优势突出。拥有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特种钢材、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工业基础雄厚,已形成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以煤炭、电力、钢铁、纺织、化工、机电、建材、食品等八大工业基地为支撑的新兴工业体系。平煤集团是国家确定的发展为超亿吨级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神马集团是世界三大帘子布生产企业之一,舞钢公司是国家特宽特厚钢板和特种钢材生产科研基地,姚电公司是华中电网骨干电厂之一,天鹰集团是全国三大高压开关制造企业之一,还有中盐皓龙公司、宝酒集团等一大批企业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同行业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平顶山市被河南省确定为中原城市群九个中心城市之一。
(六)区位交通便捷。地处京广和焦枝两大铁路干线之间,距新郑国际机场100公里。2014年铁路旅客运量180万人,铁路货物运量2914万吨。兰南、宁洛、二广、郑尧、焦桐5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与全国高速公路网络相连。2014年公路客运量1.2亿人,高速公路货运量9288万吨。道路通,百业兴。近年来,平顶山进一步加快交通事业建设步伐,致力打造豫中南交通枢纽,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有车站、村村通公路。国家重大铁路项目,设计时速350公里,年底前全面开工的郑万高铁,将途经平顶山市。这条线路将平顶山市纳入了中原城市群“一小时经济圈”,并将构建起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快速大通道,是国家快速铁路网的组成部分,大大提高了平顶山市的交通优势。
(七)投资环境宽松。平顶山是古地新城、工业之城、旅游之城、生态宜居之城,也是一座创业之城。经过建市58年的发展,区位交通便捷,生产要素充裕、载体平台完善、政策环境优良,是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热土。平顶山市被国家纳入享受振兴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政策范围,在项目建设、税费减免、对外开放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各项优惠政策和主要生产要素较为宽松,具备投资兴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平顶山人秉承“为投资者服务、让投资者盈利、促投资者成功”的宗旨,努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务实的举措和优质的服务,为项目建设提供最有利的条件,让所有到平顶山投资的朋友尽情施展才华和抱负,使双方合作结出丰硕成果。
(八)城建步伐加快。按照“优化东区功能,完善老区环境,发展西部新区”的发展思路,强化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2014年出台了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部矿区综合整治规划等通过专家评审。以城市创建为载体,加快城市道路、污水管网、街头游园、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日趋完善。2014年市辖区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43953万元,比上年增长58.3%,绿地面积262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928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40%以上,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108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5%。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宝石快速通道基本建成,平郏快速通道加快推进,光明路北延、凌云路南延等工程完工,孟平铁路复线等项目开工建设,郑万高铁西线方案已经确定。31个中心镇完成投资2.2亿元,新增道路69.9公里。大力推进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2015年3月被全国爱委会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已经启动,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强,经营城市效果初步显现。
二、现代城市建设发展方向
城市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其最本质的功能定位应是“宜居”。建设现代宜居城市,是城市建设与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最终体现。在现代城市转型和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的时期,建设宜居城市将成为主导城市化的总纲,也是在城市发展的效率与公平之间的重要选择。
“宜居城市”指的是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协调发 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以及精神生活的需要,能够适宜人类生活、工作以及居住的城市。其狭义的概念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适宜人们居住;其广义的概念则指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相协调,经济的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以及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不仅指适宜居住,还包括了适宜出行、就业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它包含了市民在心理上对城市的认可和满意度,即现代宜居城市的概念。
宜居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自然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设施环境三个子系统,为人们提供了舒适、方便、有序的物质生活的基础;社会人文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三个子系统,为居民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以及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等。各子系统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共同创造出健康、优美、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
2007年发布的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个方面。笔者从Baidu文库搜索到“宜居城市标准”,较为认同,借鉴其中表述,总结如下:
宜居城市应该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城市
因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中心,是经济要素的高密度聚集地,是各种非农产业活动的载体。城市只有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才能为宜居城市物质设施建设提供保证。
宜居城市应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
只有在政局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团结、各阶层融洽、社区亲和、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才能将城市视为自己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归宿。
宜居城市应该是文化丰富厚重的城市
文化丰富厚重即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化设施齐备,文化活动频繁,城市文化氛围浓郁等。只有具有文化丰厚度的城市,才能称之为思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才能充分发挥城市培育人,造就人的职能,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
宜居城市应该是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
生活舒适便捷主要反映在居住舒适,要有配套设施齐备、符合健康要求的住房;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网络发达;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等质量良好,供给充足;生态健康,天蓝水碧,住区安静整洁,人均绿地多,生态平衡。
宜居城市应该是景观优美怡人的城市
城市是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景观的优美怡人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既需要城市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又要求人文景观如道路、建筑、广场、雕塑、公园等的设计和建设具有人文尺度,体现人文关怀,从而陶冶情操,怡心养性。
宜居城市应该是具有公共安全的城市
公共安全度是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雨、温疫,防御和处理人为灾害如大暴乱、恐怖袭击、突发公共事件等,确保城市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能力。公共安全度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有了安全感,居民才能安居乐业。
三、平顶山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对照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目标,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与不足。
(一)城市规划缺乏刚性和前瞻性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和城市建设的法律,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刚性和弹性、前瞻性和延滞性等特点。所有的城市建设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广场,社区街道,景观绿化、各种建筑物等建设都纳入在城市规划中。然而,在城市建设中,由于种种原因,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变,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有其客观的合理原因,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的,一是地方领导调整、更替,城市规划随着领导的意图而改变。二是利益驱使。首先是地方利益,地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往往热衷于土地出让,而改变原有的城市规划设计。其次是个人利益,某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这些破坏了城市规划的刚性特点,也改变了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
另外,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目前交通拥挤已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大难题,这除了与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分不开,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行路难的现象突出显现出来。在许多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生活质量。这一切都与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有关,没有较长远地规划和充分预见城市发展的未来,给城市建设留有一定发展空间,导致了大量的拆迁现象。
(二)城市建设存在短期性,缺乏厚重性
一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要看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并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目前我们的城市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并要求对大型和重要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论是领导还是具体的建设部门往往对此重视不够,致使这些法律法规没法得到真正落实。
二是追求速度忽视质量。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为了改变形象早出政绩,大搞特搞献礼工程,形象工程,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规律,盲目蛮干,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损失。
(三)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特色还不够突出
一是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形成支撑城市发展的完整体系。城市给排水、供热、供电等综合管网系统配套水平还不够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水平尚未达到建设现代大城市的要求,地上施工与地下建设脱节,重复建设、倒置建设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物业管理和绿化系统完善任务也相对繁重,缺乏对现代大城市的思考和策划,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也缺乏深刻认识,文化底蕴、时代特征和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的优势尚未形成。
二是照搬照抄缺少新意,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一个城市其独特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造就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古韵,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突显当地的历史特色,地理特色。然而,在城市规划中照搬照抄、拿来主义,趋同化现象严重,风情各异、不同特色的城市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再造城市,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活力。眼前,无论是城市中心区,还是周边县(市)区,一个个新开发的楼盘,一幢幢在建工程,随处可见,但是既缺少富有独特风格、传统魅力的古韵建筑,也缺少富有现代气息、上档次、线条流畅、造型华美的时代建筑,很难给外来人士留下过目不忘的印象,这样,在失去特色的同时也就降低了城市发展的竞争力。
四、提升城市品位构想
建设有吸引力,有记忆力,有独特魅力的生态宜居之城,切忌千城一面,没有特色,而应因地制宜,立足市情,利用最独特的环境、资源、历史、文化优势,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建造一座风貌独具、富有神韵和灵魂的城市。
要提升城市品位,就必须促进人地和谐,丰富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有效保护和传承历史风貌,着力提炼、融合并综合应用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延续城市文脉,精心塑造富有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需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经济的现代化程度,使城市发展环境从各方面真正适应开放开发的需要,从而获得不竭的动力带动整个地区发展腾飞。
(一)传承地域文化,建设人文特色城市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记忆,没有历史的城市,就是没有文化的城市;没有记忆的城市,是可悲的城市。一个城市的文化是经千百年文化积淀而成的,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城市建设中,要精心研究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建筑组群或是城市规划,都要努力把当地的民族文化融入到具体设计之中,使我们的城市、建筑体现文化特色,继而塑造城市的整体形象。在城市建设中,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城改造,都必须尊重地域文化,特别是建设展览馆、博物馆、剧院、体育场馆和青少年宫等人文景观,全面学习、继承、发展和展示当地的民族文化,可以体现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形象,以文化特色彰显城市个性,这样可以倍增城市之魅力,让大家既能感受古貌新颜、沧桑巨变带来的喜悦,又能充满信心地展望、期盼未来;既能品味悠久的历史韵味,又能激发建设山水城林、绿色家园的豪情壮志,使一个充满民族文化、地方特色的城市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中,从而提升城市的品位。
(二)促进人地和谐,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强调天人合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和要义。在城市建设中,一要“绿色”。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强化绿色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把山水自然景观与城市有机融为一体,始终把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建造生态建筑、绿色建筑,不断改善人们生存和居住条件,美化城市环境。二要“亲水”。山以水秀,树以水青,水乃生命之源泉。乐水亲水、近水而栖,是人性的自然,是人类天性的反映,更是人类文明的营养,邻水而居的环境是最人性和舒适的环境。所以,一个优美的、有品位的城市就应该是一个“亲水”的城市。除依法确立水源保护区、杜绝毁草毁林外,还要充分涵养江河上游水源地,加强水源水库、生态林、生态湿地的建设和管理,扩大建设城区的绿地植被种植,提高保水能力;逐步推广透水铺装、地下蓄水池等雨水积蓄和渗透技术,采用透水型材料铺装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等,多渠道补给地下水,提升雨水循环利用能力,努力避免水土流失,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保护和开发好水这个核心资源,充分突出水的特征,尽量凸显水的功能,河道景观要充分考虑人们的亲水需求,将湛河两岸向人群开放,让人们能嬉戏水、享受水、乐于水,做到城中有水、水中有人、人聚于城,积极营造一个水与人和谐相处的“亲水”城市环境,真正达到人、水、城相互交融的境界。
(三)提升观瞻功能,建设现代魅力城市
一个城市的魅力形象,既反映了城市的历史积淀,又反映了城市的现实存在,更表达了一个城市面向未来、面向美好明天的不懈追求。城市魅力是动态的,是在不断发展中形成和培育。历史、文化、景点、民俗、建筑、美食、企业、品牌……,是一座城市的整体记忆,构成了这个城市的魅力指数。其中,建筑是“石头的史诗”,既直观又深刻,给人以感观冲击,最易在人脑海留下印象。提升城市观瞻功能,展示城市形象,建筑设计理念非常重要,“特色”和“风格”是关键。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地域文化,并非排斥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当前,各种文化融汇交织,建筑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应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使人们的空间观念、社会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必然带来设计理念的更新,并极大地影响建筑和城市建设。我们的城市建设,一定要适应时代特点和要求,立足本地文化,放眼世界、着眼未来,以开放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将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新技术融入到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之中,用建筑语言表达时代精神,体现现代文明;各种城市建筑要高低错落,有层次感、有闪亮点,力求建成一些地标性建筑和组团式建筑群。整个城市的空间构架,要显山、露水、透绿,把城市的结构美、层次美、色彩美统一到城市的山水美、人居美、环境美中,以形象魅力提升城市品位。
(四)完善城市基本功能,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加快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条件;抓住郑渝客运专线建设重大机遇,发挥西部用地条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和政策优势,依托新区将城市发展重点由东部转向西部,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平台;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供水水源、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划定基础设施黄线保护范围;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集约化城市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引入前沿管理理念,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广大市民提供调控有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从而打造出通畅、便捷、安全、舒适的宜居环境,有效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的幸福感。
总之,我们要从科学谋划城市功能布局、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优化城市资源管理、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四个方面入手,全力打造精品城市、绿色城市、集约城市和人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