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统计局门户网站!现在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视点
1-7月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综述
文章添加时间: 2017-10-25     文章点击数:

今年以来,面对依然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全市经济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但受宏观经济政策、新动能培育不足及自身结构性矛盾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市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有待进一步夯实。

一、全市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全市工业经济基本保持稳定增长态势。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比1-6月回落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1.0个百分点,增速与全省持平,位居全省第11位,比上年同期前移3个位次。

分企业类型看,大中型企业同比增长8.3%,中型企业增长9.5%,小型企业增长8.6%,微型企业下降46.9%,小微型企业增长7.3%。分行业看,煤炭、金属制品、专用设备、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等行业保持较快增长。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9个大类行业中,有24个行业生产保持增长,15个行业生产同比下降。在主要行业中,煤炭、金属制品、专用设备、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等行业增长较快。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8%,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为65.5%,拉动全市工业增长5.2个百分点;金属制品业增长54.9%,贡献率为29.9%,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4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4.5%,贡献率为17.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6.0%,贡献率为11.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0.9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8.5亿元,同比增长14.6%,同比提升15.5个百分点;利润70.4亿元,同比增长3.9%;流动资产1194.3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提升3.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6.9亿元,同比增长9.6%,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97.0%。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1-7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7.2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14位,同比增长13.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2个、2.9个百分点,增速与濮阳并列全省第4位,较上年同期提升13个位次。

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1-7月份,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3.5亿元,同比下降1.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27.8亿元,同比增长16.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57.1亿元,同比增长14.6%。投资项目增多,1-7月份,全市在建项目776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0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6.4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亿元项目346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1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0.0亿元,同比增长22.3%。

(三)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1-7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0亿元,同比增长12.3%,比上年同期增长1.0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9个、0.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6位,比上年同期前移6个位次。

1-7月份,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80.4亿元,增长16.0%,高于同期6.3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4.9亿元,增长28.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7.3%;限额以上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0.4亿元,增长13.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

(四)财政收入增速回落,金融运行保持稳定。1-7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8.0亿元,同比增长9.8%,较1-6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4位,比上年同期提升4个位次。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5.8亿元,同比增长18.1%,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1.5%,较全省税收占比(69.2%)高2.3个百分点。1-7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97.6亿元,增长17.7%,居全省第12位。

1-7月份,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485.8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较6月末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580.2亿元,同比增长13.4%。7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638.3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1292.8亿元,同比增长8.5%。

(五)市场物价微幅上涨。1-7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6%,同比微涨0.6%,低于全省0.3个百分点,处于平稳区间。食品烟酒类下降1.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2%,衣着类价格上升1.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4.0%,医疗保健类价格上升3.4%,交通和通信类上升0.2%,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升1.3%,居住类上升1.9%。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前七个月,全市经济运行出现可喜变化,但经济增长基础不牢、转换动能不足、工业运行短板较多、三产指标全面下滑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向好基础有待巩固,经济下行压力犹存,主要表现在:

(一)全市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客观来分析,当前全市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低基数基础上,相关经济指标的回升是低基数效应的弱势回升。从全市经济运行一个较长的时期上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平顶山市经济一直低速运行,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逐年下滑。2012-2014年全市经济跌入低谷,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多数经济指标增速均位居全省末位。2015-2016年,全市经济震荡企稳回暖,保持了中低速增长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列全省15-17位,仍居末流。今年以来,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与全省差距缩小的趋势明显,大部分指标赶上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指标增速在全省排名前移。但全市这种经济指标增长是建立在多年来低基数的基础上的增长,随着低基数效应逐渐褪去,相关指标增速会有所回落,保增幅、保位次压力依然较大,全市经济仍应处在中速运行、波动筑底回升的过程之中,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及内生的韧劲,有待进一步培育和增强。

(二)经济结构调整的正向效应有待进一步增强。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上分析,一是当前全市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能源原材料行业市场回暖、产量增长、价格上涨的基础上,周期性行业占主导的工业经济尤其是能源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1-7月,全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8%,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为65.5%,拉动全市工业增长5.2个百分点。全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韧劲不足、缺乏较强支撑动力的环境未有明显改善,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支撑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仍不稳固;二是新旧产业接续困难。受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和环保治理、去产能等政策性因素影响,全市新兴产业上升动力与产能过剩主导的传统产业下行压力并存,全市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青黄不接”的现象将长期存在。一方面代表转型升级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虽实现较快增长,但占比提升较慢,经济驱动作用依旧不明显。1-7月,全市全市高新技术、高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9%和12.6%,与全省14.3%、17.1%(上半年数据)的平均增幅相比差距明显;另一方面传统动力失速加快,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逐步减弱。1-7月份,平顶山五大产业集群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8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上年同期降低0.1个百分点。其中,冶金建材工业下降12.1%,低于全市工业增速20.0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16.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长7.4%,低于全市工业增速0.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3.5个百分点。轻纺食品工业增长6.6%,低于全市工业增速1.3个百分点。化工工业增长3.4%,低于全市工业增速4.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

(三)工业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经济新常态下工业经济仍是支撑地区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从前7个月运行情况看,全市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较多短板,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1、工业生产增速回落明显。7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6%,较6月当月的8.7%回落1.1个百分点,回落明显;分所有制类型看,集体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1.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下降3.7%;分企业类型看主要是小微企业增速下降46.9%。

2、工业转型升级压力有所加大。一是能源、原材料工业和涉煤产业比重上升。1-7月份,全市能源、原材料工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市的62.2%,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涉煤工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市的33.3%,比去年同期提高8.2个百分点。二是高成长制造业和非煤产业比重下滑。1-7月份,全市六大高成长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33.6%,比去年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非煤工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市的66.7%,比去年同期下降8.2个百分点。这“两升两降”表明全市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优势发展的格局尚未得到有效改变,全市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转型升级压力有所加大。

3、产业集聚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幅下滑。平顶山产业集聚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277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39.2%。1-7月,全市产业集聚区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比一季度下滑2.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滑5.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只有1.1个百分点。平顶山9个产业集聚区中2个负增长,6个增速同比下滑,只有宝丰县产业集聚区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提高。

4、新入库企业偏少,停产半停产企业较多。今年前7个月,全市新入库规上工业企业只有6家,其中新华区2家、叶县2家、宝丰县1家、鲁山县1家,其他7县(市、区)为零。近年来,平顶山新增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数偏少,承载经济总量的有效载体明显不足,是影响全市工业提速进位的重要原因之一。7月份,全市已有停产企业53家,其中前7个月一直停产的企业20家,加上本月半停产企业(现价产值增速下降超过50%)20家,合计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10.3%,前7个月累计完成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减少8.2亿元,下拉全市工业增速3.4个百分点。

(四)投资基数不断膨胀,保持高位增长的后劲较弱。分月度看,去年1-7月份,全市投资完成668.1亿元,同比仅增长4.7%,7月当月仅完成投资108.7亿元,去年7月当月较小的基数也是本月投资增速回升的重要因素之一。2016年7月、8月、9月、10月、11月和12月的当月投资量分别为108.7亿元、132.1亿元、135.0亿元、144.9亿元、149.6亿元和173.5亿元,也就是说,后期每月大多都以10亿以上的增量在扩大,12月的基数达到7月基数的1.6倍。按今年7月当月的增速13.5%测算,8月、9月、10月、11月和12月当月分别需完成投资149.9亿元、153.2亿元、164.5亿元、169.8亿元和196.9亿元,在当前项目特别是大项目短缺问题未能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实现投资持续回升的难度加大。

(五)县(市、区)间发展不平衡,制约全市经济整体提升。前7个月,全市经济总体形势趋好,大部分县(市、区)呈现良好的发展格局,但部分县(市、区)受工业经济不景气、财政收入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缓等因素影响,呈现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经济整体的进一步发展。1-7月,叶县(7.4%)、卫东区(6.7%)、舞钢市(4.2%)、湛河区(3.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高新区同比下降4.1%;1-7月,舞钢市(6.2%)、石龙区(5.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叶县同比下降1.5%;1-7月,卫东区(12.0%)、舞钢市(10.9%)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低,分列全市后两名;1-7月,宝丰县(11.9%)、石龙区(1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较低,分列全市后两名。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