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洪涝灾害、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叠加的冲击,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攻坚克难,直面挑战,统筹抓好疫情防控、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全市经济实现平稳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发展韧性不断增强。
一、全年经济平稳增长,主要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94.1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10位。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16.87亿元、1208.53亿元、1268.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4.8%、9.1%。三次产业结构为8.0:44.9:47.1,与上年相比,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5个和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升1.2个百分点。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17.43亿元,同比增长8.0%,实现增加值227.09亿元,同比增长7.2%。粮食生产受洪涝灾害影响稍有减产,但总体保持稳定,总产量为227.91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21.96万吨,创下夏粮产量历史新高。
工业生产增势良好。全市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进一步强龙头、增后劲、提品质,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工业经济延续良好增长态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高出全省3.1个百分点。多数行业保持增长。全市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9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76.3%。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拉动作用明显,增加值分别增长21.3%、16.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个、1.5个百分点。五大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其中,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贡献突出,分别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个、0.7个百分点;高新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4.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0.3个百分点;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3个百分点。企业效益高速增长。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0.1%,高于全省73.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强化“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持续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固定资产投资呈两位数增长,全年同比增速为12.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7.6个、8.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比重提升。全市5000万元以上民间投资项目295个,同比增加96个,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8.1%。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5.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8.1个百分点和20.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的65.8%,比重提升6.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稳步提升。全年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7%,比上半年提升7.4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和全省持平。制造业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增长14.9%,比上半年提升9.8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4个、2.2个百分点。
消费品市场恢复活跃。全市确保市场供应,培育消费平台,持续优化消费品市场业态结构、商品结构、城乡结构,消费市场恢复新活力。202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0.84亿元,同比增长10.7%,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基本生活类消费较快增长。全市着力稳定市场供应、确保居民基本生活,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4.1%、15.2%和24.7%,均高于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增速。传统和新型零售业态竞相发展。全市限额以上零售业零售额稳中有升,传统零售业态回升明显,大型超市增长21.7%;新型业态中仓储会员店、厂家直销中心零售业态首次出现,分别增长25.4%、130.7%,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全市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全面加快推进物流、旅游、文化等重点产业转型发展,显著提升了服务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效益。202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9个、1.0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5%,拉动增长4.4个百分点。服务业多项支撑指标稳中向好。零售业销售额、餐饮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2%、11.9%;全年公路客货运总周转量增长36.5%;邮政、电信业务总量分别增长24.5%、30.6%。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9.7%、12.0%。
财政收入提速进位。全市认真落实“提质增效、精准可持续”的积极财政政策,强力组织收入,持续优化支出结构,主要财政指标位居全省前列。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03.2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位。同比增长14.2%,增速高于全省9.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税收收入完成144.82亿元,增长17.6%,增速居全省第1位;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1.3%,高于全省5.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89.37亿元,其中,民生支出为283.6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9%;科技支出为8.12亿元,占比为2.1%,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
二、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
创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企业研发费用快速增长,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初步上报数增长79.0%,分别高于营业收入增速和四项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合计增速50.2、6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长12.2%,分别高于营业收入增速和四项费用合计增速4.6、5.1个百分点。
产业转型步伐逐渐加快。全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7.7%,比2020年提高1.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增长21.5%,比重提升2.6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4.3%,比2020年提高6.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7.1%,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比重提升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5.3%,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非煤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
投资拉动作用成效明显。全年全市亿元及以上新开工产业项目261个,比2020年增加71个。工业投资占比达35.4%,高出全省4.9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22.9%,高出全省3.6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扎实推进。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4%。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全年全市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量分别增长75.5%、2.6%,生物质发电实现从无到有,全年发电1.0亿千瓦时。
总体来看,2021年全年经济运行具有“稳”、“劲”、“超”三个明显特征:“稳”为各项指标运行平稳,与三季度相比回落幅度小且远低于全国全省;“劲”为势头强劲,地区生产总值四季度当季增速强劲回升,实现6.8%的增长(全国4.0%、全省4.1%);“超”为指标赶超全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速超过全省1.4个百分点,四季度当季增速分别超过全国、全省2.8个、2.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速赶上全省,超过全国0.3个百分点。虽然2021年全市经济运行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第二产业增速低,仅为4.8%;代表发展后劲的工业投资增速虽然全年赶上全省平均,但与兄弟省辖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22年,全市上下要继续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正视困难、破解难题,加快建设“四城四区”,努力实现“一极两高三优四提升”发展目标,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
注:
1.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0年,平顶山市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2418.2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
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数与分项合计数不等的情况,未做机械调整。